視頻標簽:小明的一天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一年級上冊《小明的一天》陜西省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北師大一年級上冊《小明的一天》陜西省優課
《認識鐘表》教學設計(帶反思)
學校 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金陵小學
課名 《認識鐘表》 教師 夏婷 學科(版本)
數學(北師大版)
章節 第八單元第一課 學時
一學時
年級
一年級(上冊)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主要是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情境教材。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采用連環畫的形式展現小明一天的活動:早上6時起床→7時半上學→8時上課→12時吃午飯→下午4時踢球→晚上8時半睡覺。這一內容在設計上有
3個特點:第一,提供了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第二,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學會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發展學生的數感;第三,適時地滲透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如按時起床、早睡早起等。題材非常生活化,既關注了學生的經驗和興趣,又讓學生學以致用。這節課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學生以后學習“時、分”的教學及進一步的認識時間奠定了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
在一年級孩子的生活經驗里,已經有了一些鐘表的知識儲備,因此,我根據一年級孩子對任何事物好奇、好玩好動的特點,設置了一些適合孩
子年齡特點、生動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并讓他們在多種活動及操作交流的基礎上來幫助孩子進一步了解鐘面,認識整時和半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鐘面,會認讀整時、半時。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分析、操作、交流等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意識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并逐步養成愛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
點 以及措施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鐘面,會認讀整時、半時。
教學難點:探索整時、半時的指針規律。
教學措施: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展多種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板貼內容
學生準備:自作鐘面(只有時針和分針)
教學環節
起止時間(’”-’”)
環節目標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媒體作用及
分析
一、創設情
境,激趣導入
0’20” ︱ 2’58 ” 激發學生學
習的興趣,
引發學生認
識鐘表的欲
望。
1、播放《老狼老狼,幾點了》的動畫,引出鐘表。 2、鐘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你們知道它們有什么用嗎? 3、出示課題。
1、觀看視頻。
2、談鐘表在生活中的作用。
有趣的動畫視頻鏈接,鐘表說話聲及鐘表“滴答”聲的鏈接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識鐘表的欲望。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一、認識鐘面
活動一:賞一賞 1、出示各種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鐘表。
2、通過變魔術變
出一個大鐘面。
1、學生欣賞、感知。
2、學生共同參與。
應用白板的順序功能,清晰、直觀地展現各種不同的鐘表,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在觀賞和小魔術中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復習舊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學思考能力,為探究時間規律奠定基礎。
使學生初步掌握整時、半時的認讀規律。
強化整時、半時的認活動二:分一分 1、依次展現7時、8時、9時半和12時半四個鐘面。 2、請學生給它們分類。
老師肯定學生的分類方法,指出學生的分類結果都相同:7時和8 時為一類,9時半和12時半為一類。
活動三:找一找 1、探究整時規律: 觀察7時和8時鐘面上指針的位置,找一找共同點和不同點。
2、師撥動時針指向不同的數字。
3、探究半時規律: 觀察9時半和12時半鐘面上指針的位置,找一找共同點和不同點。
4、師撥動時針指向不同的數字之間。
活動三:說一說 1、出示小明踢球、放學、洗手、睡覺
1、學生觀察。
2、學生暢所欲言:有的按分針的位置分,有的按時針的位置分,還有的按時間讀出來字數的多少分。
1、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分針都指向數字12,時針指的數字則不同。 2、學生認讀,并得出規律: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3、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分針都指向數字6,時針指向兩個數字之間。 4、學生認讀,并得出規律:當分針指向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
1、同桌之間互相說一
利用順序功能,逐步展現觀察范圍,增加了層次感。
白色圖片的放大、拖動、遮蓋及熒光筆加粗鐘面上的分針,使學生能準確的觀察對比,并討論交流,自然而然地總結出認讀整時、半時的方法,層次分明,清晰直觀。
讀。
進一步鞏固整時、半時的認讀,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幅圖,學生說說時間,告訴兔寶寶。
2、請兩組同桌匯報。
活動四:撥一撥 與兔寶寶玩游戲: 1、播放兔寶寶兩次敘述指針位置的聲音。
2、播放兔寶寶兩次說出具體時間的聲音。
3、小組內撥一撥:一人說時間,其余學生撥,組內每人輪流說一次。
說。
2、學生匯報。
1、請兩個學生根據要求撥,其余學生自己撥,并讀出時間。
2、請兩個學生在白板上撥,其余學生自己撥并判斷對錯。 3、小組活動并匯報。
通過指針圖片的轉動,既增加了學生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又清晰地展現了學生的撥鐘過程,有效地鞏固了整時、半時的認讀。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31’30” ︱ 35’28” 鞏固所學知
識,深化理
解。
談話引出兔寶寶的三位好朋友小貓、小狗和小豬,并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自主選擇它們所帶來的三
道難易程度不同
的題目。
一、小動物聚會:
認一認
二、蟹寶寶回家:連一連
三、我的故事:說一說
請三名學生自主選擇、自主解答。當學生解答遇到困難時,其余學生幫助完成。
幕布的遮擋、題目和故事的自由鏈接、白板筆的書寫,自然有趣,生動形象,既符合孩子年齡特點,又增加了學習興趣。
板書
認識鐘表
整時:分針指向12 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半時:分針指向6 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
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術支撐教學,有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突破了教學重難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了兔寶寶的卡通形象,又根據這一形象創設出不同的情境。如在開始的導入環節,我通過視頻及聲音的鏈接,引導學生觀看兔寶寶的趣味動畫;在“說一說”的環節,由學生幫助兔寶寶解決問題;在“撥一撥”的環節,學生與兔寶寶一起玩“我說你撥”的游戲;而在鞏固練習環節,我通過拉幕,引出兔寶
寶的三位好朋友小狗、小貓和小豬。通過創設這些不同的情境,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引發了他們探索新知的欲望。
2、動手操作,凸顯主體。在整堂中,我通過設置多項動手操作的活動,如“做一做”“分一分”“找一找”“撥一撥”等,讓學生在自主操作的活動中思考,在合作交流的活動中探究,凸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實現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教材、學生與課件間的交互,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如在“做一做”的活動中,我在學生認識了鐘面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拖動幫助兔寶寶將缺少數字的鐘面做完整,并讓學生在自做鐘面的基礎
四、聯系實
際,拓展延伸
35’29” ︱ 37’21”
與實際相聯
系,使所學
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當
中,有效指導自己的生活。
1、老師送給大家一首與時間有關的歌曲。
2、聯系實際,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 3、回家后與爸爸媽媽一起設計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表。
1、齊唱《時間像小馬車》
2、學生聯系實際,深入理解。
3、口頭作業
樂曲的鏈接充分調動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對于時間的理解。
上進行全班展示和同桌交流。通過這一活動,使學生更加充分地認識了鐘面,感知了鐘面的特點,也為后面的“認識時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在“撥一撥”的活動中,由兔寶寶邀請學生一起玩“我說你撥”的游戲,兔寶寶說,學生撥。在兔寶寶層次分明(設計由易到難、先教方法再放手撥)的敘述中,學生通過圖片的旋轉撥動指針的位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及時了解了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然后在四人小組合作撥鐘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于整時和半時的掌握。
而在練習環節中,我通過自由鏈接設計了由兔寶寶的好朋友所帶來的三道難易程度不同的題目,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能力,自主選擇,尤其是在小豬帶來的“我的故事”中,通過小豬和小狗的對話,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于整時和半時的認讀,而且從中懂得了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最后在全班學生齊唱《時間像小馬車》的歌曲中,活躍了課堂氣氛,深化了學生的理解。
3、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時間是抽象的數學知識,但實際生活則是具體形象的。因此,我將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給學生提供了新朋友小明一天當中的眾多生活場景,并按時間順序有序地呈現給學生,如早上6時起床穿衣服、8時在學校寫作業、9時半在操場做操、12時半吃午飯、下午3時踢球、3時半放學、6時半洗手吃飯、晚上9時睡覺等,讓學生能在小明一天的生活中找到熟悉感和認同感,并聯系到自己的生活實際,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在與爸爸媽媽一起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表的口頭作業中將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特殊效果和應用技巧,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探究、交流等多種活動,變抽象為具體,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常態課堂下學生與教材、學生與課件的直接對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
養了學生的探究、合作意識和時間觀念,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率。通過這節課,我認為電子白板是各類學科教學過程中不可多得的工具,電子白板的合理利用會使課堂教學更加靈活,更加生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