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部編小語,端午粽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小語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閱讀教學課例觀摩《端午粽》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小語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閱讀教學課例觀摩《端午粽》
10.端午粽
教學目標
1.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長句子。
2.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
4.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重點
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教學難點
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課件播放謎語,學習猜謎,揭示課題。
2.聽兒歌初步了解端午節習俗。
生聽兒歌回答(吃粽子、賽龍舟、戴香包)
二、復習生詞,再讀課文。
1.多媒體課件出示生詞: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說、紀念。生齊讀。
2.師生共同齊讀課文。
三、走進端午節
1.問題引出課文第四自然段。
“人們為什么要在端午節吃粽子?你從課文哪部分內容知道的?”課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讀。
2.生介紹課下搜集的關于屈原的資料,師出示課件補充。
?師用自己的話講解屈原愛國投江的故事,生利用推論閱讀策略總結。(愛國)
?師介紹屈原的文學創作,生運用推論策略總結。(詩人)
?課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師領讀。
3.生展示課下搜集資料,師課件出示介紹屈原、吃粽子、賽龍舟等
4.師課件講解端午節,激發學生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及民族自豪感。
四、學習一、二自然段。
1.生再讀課文,注意生詞在課文中的讀音,說一說課文共由幾個自然段組成。。
2.指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把句子讀通順。
課件出示重點詞語“一到、總會、盼著”運用連結策略想想學生自己家過年時家人團聚的場面,體會端午節家人團聚的心情。
3.學生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思考本段一共有幾句話。
(1)課件出示朗讀要求“外婆的粽子是怎么做的 ?用“——”畫出來。聞起來怎么樣?味道如何呢?”。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2)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點,再讀一讀課文中是怎么說的。課件出示第一句話。
(3)運用連結、推論策略理解詞語“箬竹葉、裹、糯米”。
?理解詞語“箬竹葉”。“箬”什么偏旁?(竹字頭)說明和什么有關?(竹子)想一想粽子外面是用什么包的,運用連結、推論策略理解詞語箬竹葉是一種竹子的葉子。
?理解詞語“糯米”。運用連結策略生說平時的米飯和粽子有什么區別?推論出糯米是稻米的一種,因為比較有粘性所以叫糯米,北方也有叫黏米、江米的。
?本段找出裹的近義詞(包),理解詞語意思。
(4)比較理解量詞“顆、棵”。“棵”指植物的株數,“顆”指圓形或粒狀的東西。運用連結策略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東西是小小的圓形或粒狀的,完成填空練習。師領讀,指導學生把長的句子讀好,生指名讀。
(5)課件出示3、4句話,生指名讀。
①生回答“聞起來怎么樣?味道如何呢?”
②說出這兩句話中表示動作的詞并做一做這個動作。說一說外婆做的粽子吃起來怎么樣?學生用推論策略總結外婆包的粽子的第一個特點——十分好吃。
③完成練習“填一填”。
④師領讀一、二自然段。生多種形式讀一讀。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課件出示朗讀要求“同學們,你們吃過的粽子都是什么味的?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味的?” 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2.“外婆會包哪幾種粽子?”在文中找到那句話讀一讀。生用推論策略總結外婆包的粽子的第二個特點——花樣也多。
3.我們吃的怎么樣?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美滋滋)師解釋“美滋滋”。美滋滋:形容心里高興而在臉上表現出很得意的樣子。可以是吃的美滋滋,也可以是心里美滋滋。生用“美滋滋”說一句話。
4.為什么吃了之后還要帶回家去,分給鄰居?(體會分享的快樂)
5.多種形式再讀全文,體會文中流露出的快樂與懷念之情。
六、課文小結。
同學們,端午節馬上要到了,到時候讓我們一起歡度這個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希望你把這節課收獲的知識分享給你的家人、朋友。相信他們聽了,心里也一定會美滋滋的。同學們,再見。
《端午粽》反思評課
韓大軍:大家好,我是這組課的負責人韓大軍老師,這位是《端午粽》的授課教師宋晶。下面,就請宋老師談一談《端午粽》這節課。
宋晶:大家好!我講的是部編版一年級下冊四單元《端午粽》的第二課時。端午粽對孩子們來說并不陌生,本課伊始我用有趣的謎語把學生帶入情境,拉近了學生與端午粽的距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為新課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韓大軍:“品”粽從“讀”粽開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在教學中,宋老師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采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范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增強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并提高了閱讀的能力。那么宋老師關于閱讀教學策略的運用你有什么和大家分享的呢?
宋晶:我們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多集中在“教課文”上,而國際上關注的是如何透過課堂學習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我們應該創設一個以“策略閱讀”為核心的閱讀課堂教學。本課我主要培養學生運用提取信息策略、連結策略、推論策略的能力。例如:本文第一自然段我主要訓練學生運用連結和推論策略進行閱讀。我啟發學生從“一到”、“總會”、“盼著”三個詞語連結自己節日里和家人相處的溫馨、熱鬧場面,學生自然推論出端午節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闔家團圓的主題。還有理解本文第三自然段“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多”這句話。我讓學生連結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平時吃的粽子都是什么味兒的。因為北方的粽子一般都是甜味的如紅棗粽、紅豆粽,而鮮肉棕這種咸味的粽子卻很少吃到。通過連結,學生能夠與文本產生共鳴,進而進行推論“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多”。
韓大軍:對,“連結策略”是說文本呈現的信息是否使我們想到我們曾看過的或者經歷過的一些事物,做一些關聯。為什么連結很重要?過去的經驗、知識,其他文本的信息,就像我們的財富。但是如果你不會恰當地提取、連結,你的口袋還是空空如也,無法消費。所以在閱讀時讀者必須能夠提取、連結這些相關的經驗與信息。通過連結,讀者能夠與文本產生共鳴,更能從作者那里吸取信息。如果文本能夠喚起另一個文本的信息,讀者就能用他所熟悉的方法獲得新的信息。
宋晶:韓老師關于連結策略的介紹的非常詳細、專業。我就跟大家談談推論的閱讀教學策略。推論是人們常用的一種閱讀策略。讀者往往喜歡在閱讀中根據已有的知識來推測閱讀內容的發生、發展和結果,并與實際讀內容進行驗證,從而獲得閱讀的愉悅感。可以說,教給學生“推論”的方法,提高“推論”的能力,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的效率,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
韓大軍:“推論”作為閱讀策略對國內大多數教師來說是新的概念,但是“聯系上下文想想詞語的意思”,“讀讀課文,說說你的看法”等策略,教師早就在教學中自覺運用。其實這就是“推論策略”的具體運用和實施。因此“推論”策略主要應用于兩個方面:一是理解文本中的相關詞句和段落;二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表明看法的思辨能力。第一學段(1—2年級)的推論策略更多的是和孩子們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與想象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學習詞語并獲得相關的情感體驗。除了這些教學策略,在本課教學設計上你還有什么想和大家談一談呢?
宋晶:由于本課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連,所以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搜集有關端午節和屈原的材料,并用這個年齡段孩子喜聞樂見的兒歌形式引出端午節習俗。學生在課堂上交流、反饋自己整理的資料,加深了對本文的了解,也拉進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愛國熱情。當然這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閱讀策略的運用作為一個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個人使用的還不夠靈活、熟練。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多學習、多思考、多交流,也希望大家能多提寶貴意見,我們共同進步。也非常感謝韓老師精彩的評課和指導。謝謝大家!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