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玲玲的畫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5課《玲玲的畫》廣東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附件:教學設計格式模板
3.作品信息
題 目
5.玲玲的畫
作品編號
(由組委會填寫)
年 級
二年級
學 科
語文
實踐時間
2019.3.12
教學目標(結合課程標準說明本節課學習完成后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1. 認識”玲、祥”等八個字,通過聯系生活觀察和做動作的方式理解“端詳、評獎、糟”等字詞,書寫“候”。 2. 借助圖畫理清課文順序,試著用“得意、傷心、滿意”三個詞語講講這個故事。 3. 研讀關鍵句,感受人物心情。
4. 聯系生活實際,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學習者特征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心理特征、知識結構等方面進行描述): 1. 這個階段孩子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從可塑性強轉向逐漸定型的重要過渡階段,逐步適應了小學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我們要對其不良形為進行及時糾正,培養學習興趣。他們喜歡談話,說話的能力比寫字的能力熟練。他們很熱衷于回答問題,不管他們是否了解正確答案或意義。要多鼓勵肯定孩子,隨時注意孩子心態的變化,學習上還是要注重習慣的培養和基礎知識的把握。
2. 在心理上,小學二年級是小學生形成自信心的關鍵期,情緒不穩定容易沖動,自控力不強。他們十分喜歡自主性的活動,而不是被動性的知識灌輸。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外部控制的依賴性逐漸減少,但是內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發展起來,還不能有效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為。
3. 在知識結構上,二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年的在校學習經驗,他們已經熟悉了學校的生活學習方式,掌握了不少字詞,具有基本的閱讀技能,生活經驗雖然比較少,但在一年的學習生活中積累了不少,養成了基本的學習習慣,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個階段的孩子雖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覺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分析問題時注意力的穩定性遠遠不夠。 教學方法設計(結合教學重點與難點和學生情況描述所選擇的具體方法):
本節課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在教學當中,我根據課文需要和孩子的實際采用了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教學方法,配以多媒體課件、iPad輔助教學。學生以誦讀、賞析、討論、探究學習為主,在細細品味和研讀探討中逐漸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按照教學步驟和相應的活動序列進行描述,要注意說明各教學活動中所需的具體資源及環境): 一.復習生詞,導入新課
1.ipad四人小組合作復習,開火車匯報,并點出“玲”字的識記方法,滲透形聲字。(用iPad進q群學習) 2.揭示課題,引出課文主角“玲玲”。
[通過小組合作復習,達到從集體的合作分享中掌握識記生字的方法,鞏固生字,提升學生識字的興趣。] 二.圖文對照,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揭示“端詳”的意思。
2.端詳一副玲玲和爸爸的畫面,提出想問的問題。
3.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用荔灣教育平臺進行點撥) 4.用“得意、傷心、滿意”講講這個故事。
5.小組進行課堂小練習,并評講。(用iPad進入問卷星進行練習)
[從具象的字詞入手理解詞語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分組合作探究,理解玲玲的情感變化。] 三.細讀故事,學詞學文
1.找出玲玲開心得意的句子,認識“評獎”,讀出得意的語氣。 2.找出玲玲傷心的句子。(為什么傷心?)讀出傷心的語氣。
3.找出爸爸安慰啟發的話。聽后玲玲如何做的?她滿意嗎? 4.看了玲玲的話,爸爸也很高興,他怎么說的呢? 5、識記“糟”,用另一個詞來代替糟。 6.用好事、壞事來形容玲玲的心情變化。
7、“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聯系實際說說你的體會。
[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在自主討論的基礎上進行點撥,通過談談自己的生活經歷,更好地參與學習。] 四.練習寫字,評講結構
1.教學生字“候”。(用iPad拍照進群進行上傳電腦互評) 2.總結
[鞏固課文的重點生字,積累重點詞語。]
技術應用(說明在教學中使用了哪些相關的軟硬件): 1.PPT軟件 2.問卷星軟件 3.荔灣教育平臺 4.電腦、iPad
資源應用(說明在教學中資源應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1.課件PPT設計 2.問卷星課堂檢測設計 3.荔灣教育平臺運用 4.課題、板書、字詞卡紙設計
資料引用(說明所引用資料來源出處): 字詞釋義,演化,來源于百度知道。
評價方法或工具(說明在教學過程中將用到哪些評價工具,如何評價以及目的是什么): 1.小組互評、自評,目的掌握課文基礎知識、字詞。運用問卷星調查評價。
教學反思(對整堂課進行總結評價、分析):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對于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我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案。經過反復修改之后,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下面說說我上完這堂課后的幾點反思:
1、教學中,我嘗試著隨文識字,抓住“端詳、評獎、糟”等重點詞語進行識字教學。
先從文中發現生字,然后學習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樣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年級語文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 此外,在教學設計中, 我就抓住了課文中的“端詳”進行訓練。 學生對“端詳”比較陌生, 教師進行空洞的解釋無助于學生真正地掌握這個詞,而如果采用在現實生活中觀察,用具象的詞語代入,學生就對 “端詳”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學生就對譴詞造句的妙處有了更深的體會,為以后的寫作積淀了語言,使學生的語言訓練落到了實處。 2、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
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著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云見日般明了。
3.iPad進課堂,增加教學韻味,調動孩子的興趣和積極性。
現在在語文課堂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將多媒體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在這次教學中,我第一次嘗試使用iPad協助教學,增加小組合作誦讀、合作解題,讓孩子在自由的空間中團結互助,共同進步。
4.聯系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
理解爸爸的話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這句話的“出場”時,我安排地也是比較“隆重”。在充分誦讀爸爸的話的基礎上,拋出問題“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過動腦筋,卻變成了好事,你們遇到過類似的事嗎?”在學生聯系實際談感受的過程中,其實不正是他們對文本所體現的啟發達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嗎? 不足之處:
當然,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
1.在字詞的教學中,語言上不夠嚴密。對于一些字詞的學習只停留在認讀上,
2.在舉例子啟發學生弄清道理時我只舉了一個例子,衣服刮破秀一朵花,結果學生聯系生活太淺,只舉出類似的例子。
3.課堂上只顧一味的啟發學生,說得太多,反而覺得整個課堂上學生說得太少。
4.讀課文形式單一,學生分角色、指名讀太少,在朗讀時,沒有指導學生讀出玲玲與爸爸的內心思念情感。 5.應多用課件搜集“壞事變好事”的故事,幫助學生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 改進措施:
這次講課給自己帶來的啟示很多:以后要多讀、多聽名師的講課,讓課堂更加精彩豐富;不斷提升自我,才能在課堂上更加游刃有余; 繼續深鉆教材,提高短時間把握文本的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