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金屬的,化學性質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金屬的化學性質》磨課歷程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金屬的化學性質》磨課歷程
《金屬的化學性質》第1課時說課稿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沙坪初級中學校 謝開芬
一、教學分析
(一)課標要求
《金屬的化學性質》第1課時,屬于2011版新課程標準一級主題《身邊化學物質》下的二級主題《金屬及其礦物》之課題2的內容。新課標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求是:以常見金屬為載體,讓學生獲得探究金屬與其它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親身體驗,通過實驗探究金屬與氧氣、稀酸溶液發生置換反應及其規律,認識常見金屬的主要化學性質,初步學習利用實驗、對比、歸納的方法探究物質性質的方法,享受探究金屬化學性質所帶來的樂趣,體會金屬的活動性在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背景分析
基于課標要求,金屬的化學性質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學設計中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探究,幫助學生形成探究物質性質的一般方法,建構探究一類物質共性的思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基于對課標與教材的分析和對教師教學用書的理解,再結合我的學生情況,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對稀硫酸的化學式書寫及其他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物質的簡單分類中都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需要對這部分知識做一些鋪墊。我在學案設計中【舊知回顧】先讓學生對以前所學的涉及到這節課程的化學式及物質分類,在課前厘清這些知識,為后續置換反應的概念辨析奠定基礎。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在本案例的設計中首先通過教師演示鎂條與稀鹽酸和稀硫酸的反應,讓學生體驗到同種金屬能與不同的稀酸溶液反應的實驗室事實,然后引導學生進行鎂與稀酸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書寫,為學生后續學習金屬與鹽酸和硫酸的反應方程式書寫掃清障礙,最后再以幾種金屬與酸置換反應的方程式進行類比、歸納,強化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角度認識置換反應,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也為利用金屬與稀酸發生置換反應的難易程度去判斷金屬的活動性奠定認知基礎。
二、環節設計
化學學科的基本任務之一是要引領學生解決心目中存在的很多原始學科問題,同時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更豐富的的物質世界以及變化規律的欲望。學生已有基礎包括:具備了不同物質之間可以發生一些變化,但是反應條件及難易程度不同,例如鎂、鐵、銅能與氧氣發生反應,也聽說過“真金不怕火煉”;鋅能與稀硫酸反應產生氫氣,鎂條也能與稀鹽酸反應。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充分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識,以鑒別真假黃金的化學方法為問題情境引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第一環節:通過回顧不同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對比,豐富學生對金屬與氧氣能發生反應但是反應的條件和難易程度不同的認知體驗,進而引導學生歸納小結多數金屬能與氧氣發生反應的化學共性,比較不同金屬的活潑程度不同所以反應的難易程度也不同;進而讓學生形成同類金屬由于原子結構的不同所以也存在個性。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這一學科思想,也培養學生探究一類物質的學科學習方法。最后以能否利用金屬的這一化學性質檢驗黃金的真假促進學生開展知識的遷移應用。然后由此導入還有沒有其它性質去檢驗黃金的真假,進入下一環節學習。
第二環節:從生活中用鐵質小刀削梨時小刀顏色的改變設置問題情境,再進入舊知回顧,實驗室制取氫氣利用的原料:鋅粒和稀硫酸,設問是不是所有金屬都能與鹽酸和稀硫酸反應,進入檢驗鎂、鐵、鋅、銅能否與鹽酸和稀硫酸反應的實驗方案設計,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然后開展小組合作討論,擬定驗證方案,通過部分優秀學生對實驗探究中方案的預設,激發優秀學生的求知欲望,形成利用控制變量法探究物質性質的思路與方法,然后引領學生利用實驗、對比、比較等方法歸納出同種金屬能與不同酸反應,不同金屬也能與酸反應,得出金屬與稀酸溶液的常見化學性質,由銅不與鹽酸和稀硫酸反應的實驗事實,再次豐富學生體會同類物質雖然有共性,但是由于不同金屬的原子結構不同也體現了不同的個性。
第三環節:在學生實驗后完成學案上的現象記錄及教材上的化學方程式書寫,教師利用板書及PPt課件展示,讓學生檢查方程式的書寫情況,再引導按照反應物及生成物的類別和種類引導開展置換反應的判斷學習,為了與化合、分解反應區別,再設問金屬與氧氣反應是什么反應類型?你還學過什么類型反應?舉例說明,完成現有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的復習與鞏固。最后以一道生活中常見的麥片補鐵及原理,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既促進學生展開對認知效果的監控,也滿足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需要。
第四環節:小結與反思,在老師的提問及PPt展示課時知識形式的思維導圖引導下讓學生回顧當堂所學知識及學科學習方法的認知反思。
第五環節:當堂練習,利用教材后習題第4題展開。學生練習時,教師利用出聲思維示范進行對思考問題的思路引領,促進學生開展認知調節,也完成當堂所學主要知識的應用反饋。
為了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需要,在學案上選擇了兩道2015年的中考試題作為跟蹤練習。培養學生遷移應用的能力,使學生反饋監控自己的學習效果。
三、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在本課題的教學設計中以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促進學生積極開展認知監控與調節的元認知策略,提升學生的元認知水平去突破金屬的常見化學性質這一學習難點。教學設計采取從生活中來,引出所講的金屬,最后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到生活中去,既關注了學生對學習知識普遍心理需求學以致用,又從實驗的角度讓學生感知金屬在化學性質上相似性,通過教師的點撥也由于不同金屬的原子結構不同也體現了差異性。比如很多金屬在一定條件下都能與氧氣、稀酸發生反應,但是不同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金屬與和酸反應現象的不同,給學生滲透了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學科思想。
在置換反應的教學中,通過兩次引導以學生利用類比、比較、歸納的形式進行學習,讓學生輕松感受對比、比較、歸納的方式對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
課堂小結,以思維導圖形式,通過對金屬的化學性質的逐步探究過程的回顧與小結,引導學生自主建構金屬的主要化學性質,再借助當堂反饋及課后第4題的家庭作業布置,進一步促進學生開展學習效果的監控,提升學生的元認知水平,也幫助學生形成“物質的變化觀”的學科思想觀念。
四、教學評價
1.利用學案引導學生進行舊知回顧,完成了本節主要化學式的書寫及單質化合物的類別判斷,學生已經主動掃除了單質、化合物分類的難點,還將以前所學的來那種基本反應類型進行了復習與鞏固。培養了學生監控以前所學知識效果的意識,還為本節課涉及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置換反應的判斷掃清認知障礙。
2.在情境導入中,我估計學生不具備利用金屬的化學性質鑒別真假的辦法,所以預設的是讓學生設計化學方法鑒別真假黃金導入,但是當我將問題拋出后,班級中有少數同學已經知道可以用燃燒的辦法去區別,所以我借學生所生成的這種知識,設問你知道這是利用了金屬怎樣的化學性質嘛?其它金屬是否也具有能與氧氣反應的化學性質呢?他們的反應難易及劇烈程度如何呢?然后導入新課——金屬的化學性質。
3.在教學的預設中,我以為學生并不具備金屬鋁能與氧氣反應,想通過對金屬鋁與氧氣的反應講解的形式,讓學生明白金屬鋁的抗腐蝕性能,在課堂中學生已經通過進行的預習了解了金屬鋁能與氧氣反應的知識,所以教學中我就根據學生的課堂生成將問題轉化為,金屬鋁的化學性質很活潑,為啥具有很好的抗腐蝕性能,生活中經常有人將變成灰白色的鋁鍋用鐵質的鋼刷刷洗,你對這種處理方法報什么態度?讓學生深入領會氧化鋁是一層致密性保護膜。
4. 在教學預設中,我考慮學生可能不具備探究金屬與酸反應的難易程度的控制變量思維,預設了一個想一想內容,在方案設計中需要考慮哪些影響實驗結論的因素。在課堂中通過學生組內交流及小組代表的交流,他們自然生成了需要考慮酸的濃度,金屬與酸的接觸面積相等。所以我根據學生的生成情況順勢引導設問:你們考慮的這些因素都利用的是怎樣的實驗設計方法,他們齊聲答道:控制變量法,接下來我就引導歸納控制變量法也是化學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方法。這樣學科思想方法在教學預設中動態生成。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們不僅學會了金屬的兩條重要化學性質,還突破了設計金屬能否與酸反應的實驗方案驗證金屬的活動性的這一知識難點。
5.整個課堂教學設計中以元認知理論為指導,以我們課題提出的“四yu”“五環”教學模式為引領,“四yu”,即通“欲”:過激發學生的認知“欲”望→“愉”:學生在“愉”悅情境中完成知識的探究學習→“漁”:教師在難點處開展的學科學習方式及思想方式點撥,使他們獲得方法→“魚”:利用思維導圖及反饋練習,培養學生反省認知效果習慣的養成。對于探究難點問題及反饋練習時,采取“獨立思”→“同伴議”→“代表說”→“反饋練”→“當堂畫”的獨立與互助學習環節,突破學生的知識難點和思維障礙。
五、問題反思
課前對學生難點問題的思考預設不足,對置換反應與以前所學的反應類型的區分還有待強化。
科學素養在化學教學中培養
—《金屬的化學性質》磨課歷程需
一、磨教學設計
從課標要求、學情分析、過程分析三個方面展開加以說明。
(一)課標要求
《金屬的化學性質》第1課時,是2011版新課程標準一級主題《身邊化學物質》下的二級主題《金屬與金屬礦物》的課題2的內容,新課標對這部分的教學要求是以常見金屬為載體,讓學生獲得探究金屬與其它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親身體驗,通過實驗探究金屬與氧氣反應以及金屬與稀酸溶液發生的置換反應及其規律,認識常見金屬的主要化學性質,利用實驗探究,通過對比、歸納的學科方法來探究物質的性質,享受探究金屬化學性質帶來的樂趣,體會金屬的活動性在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探究的重要作用。
基于課標要求,金屬的化學性質是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屬于核心知識范疇。學生已經在前面比較系統的學習了氧氣、水、碳和碳的化合物等非金屬元素化合物的性質,感悟到學習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教學設計時謝老師想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探究,幫助學生形成一般的探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建構利用控制變量法探究一類物質共性的思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學情分析
基于以往教學的經驗和對學生的了解,謝老師所教學生的具體學情是: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對書寫稀硫酸的化學式及書寫一般化學方程式、物質的簡單分類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需要對這部分知識做一些鋪墊。因此建議她在學案設計中“舊知回顧”部分先讓學生對以前所學的知識中涉及到本課題的化學式進行書寫并分類,為后續置換反應的概念辨析奠定基礎。
(三)過程設計
1.第一次磨課的爭議
在第一次磨課時,謝老師設計了做完鎂條與酸的反應演示實驗后,就由教師引導歸納出置換反應。考慮到學生以前接觸到的置換反應不多,學生的認知體驗尚不充足,我們建議謝老師將置換反應的認識調整到幾種金屬與酸的反應之后,采取利用對比、比較的方法歸納得出概念。
在第一次磨課時,謝老師還準備將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先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去記憶,讓后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判斷金屬與酸能否發生化學反應。我們一塊討論的結果,認為這樣不太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養,而且與新課程理念不符,建議將金屬活動性的順序表的介紹安排在下一課時呈現。
2.第二次磨課達成共識
謝老師的課堂采用環節教學法,分為四個環節:新課引入、金屬與氧氣反應、金屬與酸反應、置換反應。
二、教學實踐分析
1.第一個環節——問題引入
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充分關注學生的已有的認知體驗,從“鑒別真假黃金的化學方法”的問題情境引入,設計問題“你能設計一個實驗鑒別真假黃金嗎?”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第二個環節——金屬與氧氣反應
通過回顧不同金屬與氧氣反應條件的難易程度對比,反映出不同金屬的活潑程度不同,再讓學生分析原子結構不同點,從而強化“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學科思想,也培養學生探究一類物質性質的一般方法,再以“能否利用金屬的這一化學性質檢驗黃金的真假?”達成知識的遷移應用,體現化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再設問“還有沒有其它性質去檢驗黃金的真假?”過渡到下一環節學習,過渡自然。
3.第三個環節——金屬與酸反應
以“生活中用鐵質小刀削蘋果、梨時小刀顏色的改變”作為情景設置問題,進入鎂、鐵、鋅、銅能否與鹽酸和稀硫酸反應的實驗方案設計,學生先思考后小組討論,擬定驗證方案。
接下來學生實驗。邊實驗邊完成學案上的現象記錄及教材上的化學方程式書寫,教師巡查實驗情況并檢查學生方程式的書寫情況,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金屬與酸反應的通式“金屬+酸→化合物+氫氣”,再引導學生按照反應物及生成物的類別和種類分析反應特點,得出“單質+化合物→化合物+單質”,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置換反應的概念。再與金屬和氧氣的反應類型對比,讓學生舉例并回憶還學過什么反應類型?
這樣的處理,老師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掌握通過對比、歸納的學科方法得出結論的能力。
但是遺憾的是老師沒有及時設計跟進練習,反饋學生對置換反應的掌握情況。比如可以給出以下幾個反應:鎂在氧氣中燃燒、高錳酸鉀受熱分解、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一氧化碳與三氧化二鐵反應、新反應“氯氣與溴化鈉溶液反應”,讓學生判斷哪個是置換反應。再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置換反應的兩種類型,就更好了。
4.課堂小結
讓學生回顧本堂知識,畫出思維導圖。這是謝老師的學生學完本單元知識畫的思維導圖,相當精美。
5.教學實踐理論分析
接下來我分析一下,謝老師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都用了哪些方法與策略?
(1)應用元認知策略
由于該老師的省級科研課題是《應用元認知突破初中化學學習難點的策略的研究方案》,在本課題的教學實踐在中嘗試運用“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促進學生積極開展認知監控與調節的元認知策略,提升學生的元認知水平”來突破金屬的常見化學性質這一學習難點。
(2)滲透學科思想
關注化學與生活,從生活中引出所講的金屬,最后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從金屬原子結構不同引起不同金屬與氧氣、稀酸發生反應的難易程度不同,期間滲透了“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學科思想。
(3)突出化學用語教學
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逐步在新課教學中落實。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教師首先演示鎂條與稀鹽酸和稀硫酸的反應,讓學生體驗到同種金屬能與不同的稀酸溶液反應的實驗事實,然后引導學生書寫Mg、Zn、Fe與稀鹽酸和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再將方程式排成縱列,為置換反應概念的得出打下基礎。
(4)注重方法引導
在置換反應的教學中,通過兩次引導學生利用對比、歸納的學習方法,體會科學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5)巧用思維導圖
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新課后自主建構金屬的主要化學性質,幫助學生形成“物質的變化觀”的學科觀念。
三、問題討論
1.設計金屬與鹽酸反應后又與硫酸反應,是多此一舉嗎?
教材的探究實驗在設計了金屬與鹽酸反應后,有用稀硫酸代替鹽酸進行實驗,是不是多此一舉?
2.金屬活動性順序表能叫金屬性順序表嗎?
金屬性與金屬活動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金屬性Na>Ca,但是,金屬活動性卻是Ca>Na,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這些知識老師知道就好,沒必要教學時過度強調,反而給學生帶來困惑。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金屬的,化學性質”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金屬的化學性質》磨課歷程”,所屬分類為“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金屬的化學性質》磨課歷程”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