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明朝的對外關系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安徽省 - 蚌埠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15、《明朝的對外關系》學案
一、千帆競渡播文明
——鄭和下西洋
1、初讀歷史:
(1)完成下列表格:
(2)西洋在哪兒?
(3)走一走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2、鄭和為什么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電視劇片段1
大殿上,對于明成祖要派人下西洋一事,幾個大臣表示反對。
大臣:此去西洋花費龐大,實在沒有必要,還請陛下收回成命啊!
明成祖:非也!此次出航不僅可以讓西洋各國見識我大明之威武強大,與各國建立友好邦交,更可以宣德化而柔遠人,將我中華 之優秀文明傳播世界各地,造福世人。況且船隊可兼做商業貿易, 重新開辟商路,定可富國惠民,可謂一舉多得。朕現在就要委派專人負責著手準備出海事宜,你們都不要再說了!
大臣:恐怕難有人能擔此重任啊!
明成祖:哈哈,我大明人才濟濟,豈會無人?
從以上片段中總結出下西洋的目的。
從下面材料中找出能印證你觀點的內容。
材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明史·鄭和傳》
3、 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有哪些?
材料一:史書記載洪武末年時,“倉廩充積,天下太平”。建文帝時期,“家給人足,外門不闔”。到永樂年間,明王朝統治已極盛。
材料二:宋元以來,海船制造技術與航海水平大為提高,如羅盤針的發明,氣象測量的進步,航路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識也日見豐富。
材料三:鄭和其人,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 保。馬和生在一個富有冒險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親都曾經跋涉千里, 朝覲麥加。他有智略,知兵習戰,隨明軍征戰,屢立戰功,明成祖賜馬和鄭姓,史稱“鄭和”。
4、 為什么說“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 上的壯舉” ?
材料一:各國君臣看見船隊規模宏大,使者的態度友好親切,都表示熱烈歡迎;許多外國使臣搭載鄭和寶船回訪中國,明成祖期間訪華次數為明代最高,達到318次。沿途的百姓紛紛用香料、珊瑚去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
材料二:鄭和下西洋是和平進行的,沒有征討和殺伐……自鄭和下西洋后,中國到南洋(古人對東南亞地區的稱謂)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國進步的生產技術和手工業品帶到南洋各地,對南洋的開發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豈之主編《中國通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圓滿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鄭和還成功地開辟了新的航線,他發現經過印度古里(今科澤科德)和溜山 (今馬爾代夫群島),可以避開風暴區,直接到達阿拉伯半島紅海沿岸和東非國家。
材料四:中西遠洋航行對比表
人物 |
鄭和 |
哥倫布 |
時間 |
1405—1433年 |
1492—1504 |
次數 |
7次 |
4 次 |
人數 |
2.7—2.8萬人 |
88人 |
船數 |
共有200艘 |
17艘 |
船只大小 |
大船長151.8米,寬61.6米 |
旗艦長24.5米,寬6米 |
擁有設備 |
航海圖、羅盤針 |
羅盤針 |
5、感悟歷史;
假設鄭和有朋友圈,他剛剛發布了自己七下西洋的消息,請你及時為他點贊并評論。
二、東海揚威海波平
——戚繼光抗倭
1、詩說歷史:
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繼光
“夷島”指哪兒?“海波”為何不平?結合戚繼光的詩句,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人?
2、戚繼光抗倭為什么能夠成功?
3、感悟歷史:
鄭和、戚繼光······你覺得他們身上最大的共同點是什么?
15、明朝的對外關系
課標要求: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壯舉;知道戚繼光抗倭斗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史實;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意義與戚繼光抗倭的反侵略斗爭性質。
2、過程與方法:通過《鄭和下西洋路線圖》以及其他史料,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師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材料導入。
二、學習新課
(一)筑夢海洋:千帆競渡播文明 1、初讀歷史
(1)結合教材內容,快速完成表格。 (2)西洋的概念。 今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一帶海域及沿岸地區。
(3)重走鄭和路。
2、出示《鄭和下西洋》電視劇片段:
從中可以看出,明成祖為何要派鄭和下西洋? 出示《明史·鄭和傳》印證結論:
宣揚國威、發展海外貿易。
閱讀材料,猜測關鍵字。
自主學習,填表。
請學生指出西洋的位置。
請學生指出鄭和下西洋的路線,注意古今地名的對照。
請兩位學生角色扮演,其他學生思考問題,得出結論。
直接導入,點名主題。
自主學習,通過填表培養閱讀和歸納能力。
培養識讀地圖的能力,形成空間概念。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分析原因。
3、出示材料
問:鄭和如何做到在“巨浪如山”中,從容面對? 歸納下西洋的條件: 物質前提、技術條件、鄭和個人因素等等。 4、剖析歷史
合作探究:為什么說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歸納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2)開創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
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3)促進了南洋地區的開發. 補充圖片材料:鄭和寶
船、馬船、糧船、戰船、
水船、坐船。 英國李約瑟博士:”明代
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要出色,甚至
同時代的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也無法與明代海軍
匹敵。”
5、感悟歷史 出示世界對鄭和的評價。 學生活動:假設鄭和有朋
友圈,他剛剛發布了自己
七下西洋的消息,請你及時為他點贊并評論。
6、多維歷史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合作探究,依據課前準備的材料進行分析、歸
納。
學生說一說或寫一寫對鄭
和的評論,并交流。
結合學案進行思考,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交流、合作探究,更全面地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通過補充材料,了解明海軍之強大,突出明和平外交的可貴。
通過活動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鄭和下西洋沒有給當時明朝帶來多大的經濟利益,反而讓這種厚往薄來的貢賜體系增加了明朝的經濟負擔。
(二)風波海洋:東海揚威海波平 1、詩說歷史
出示詩句,體會作者是個具有怎樣品質的人?詩句中“夷島”是哪里?“海波“為何不平? 解釋“倭寇“”倭患“ 2、圖說歷史
出示明《倭寇圖卷》,觀察倭寇的武器。 出示戚繼光的話,對比明軍與倭寇的戰斗力。 4、視頻:戚繼光的鴛鴦陣 出示《戚繼光抗倭形勢圖》
結合材料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總結:(1)反侵略的正義戰爭。(2)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3)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 5、感悟歷史 戚繼光是民族英雄。 了解抗倭名將湯和。 思考:鄭和、戚繼光、湯和······,他們身上最大的共同點是什么?
(三)經略海洋:云帆高
讀詩句,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倭寇”與“倭患”。
學生看圖,觀察倭寇的身形、活動。
讀材料,說說明軍與倭寇戰斗力有何不同。
觀看視頻等材料,歸納戚繼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思考幾個主要歷史人物最大的共同點。
通過補充材料,讓學生更客觀全面的了解歷史事件。
學習詩句中的歷史,了解歷史背景。
學會觀察圖片,并通過材料的對比,知道明軍戰斗力低下,反襯出后來戚家軍戰斗力之強。
用視頻資料,突破難點,歸納出戚繼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結合地方史,激起對家鄉的熱愛。
了解幾個歷史人物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同樣的愛國情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
張再啟程
圖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首艘國產航母 ”
習近平: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 課堂總結。
課后探究:為什么鄭和開創的時代沒有給中國帶來革命的動力,而西方世界在新航路開辟后逐漸發展了工業文明,并最終全面超越了中國?查閱相關資料,寫一篇小論文。
義教育。
結合時事新聞,從歷史的角度進行解讀。
開放性探究題,把歷史課的學習延伸到課外。
板書設計
15、明朝的對外關系
明初:國力強盛 鄭和下西洋 (友好) 明中期:國力衰弱 戚繼光抗倭 (沖突) 國家實力 對外關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明朝的對外關系”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部編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安徽省 - 蚌埠”,所屬分類為“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部編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安徽省 - 蚌埠”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