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消化和吸收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節《消化和吸收》天津市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節《消化和吸收》天津市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描述消化道的組成;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2.說明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及其所含的消化酶的作用;解釋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原理。 3. 舉例說出消化的涵義;概述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過程。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學習認識消化系統的組成器官和功能。
2.設計饅頭在口腔中變化的探究方案并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 3.運用所學知識推測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部位。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生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 教學重點
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過程。 (二) 教學難點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活波好動,樂于表現,他們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使他們更樂于接受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事物;對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往往不能持續保持注意力。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人體的消化系統和食物的消化具有淺顯的認識,此外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食物中的六類營養物質及它們對人體的作用。為學習本課儲備了必要的知識。 四、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在《人體的營養》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課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1)食物被消化的原因;(2)消化系統的組成;(3)食物消化的過程。教學過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結合實驗觀察和講述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本課根據學生的生活經歷創設“探險”情境,以西瓜子在人體歷險為主線,用充滿趣味的探險活動展開教學和學習。 第一部分內容的學習,主要采取學生課前自學觀察消化系統模式圖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學習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課堂展示自學的結果和運用自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第二部分內容,通過小組分工合作學習消化液的作用和消化的部位和消化的營養成分等關鍵問題;第三部分內容,采用學生展示探究活動的方式,對饅頭在口腔里的變化進行學習,認識消化的過程和兩種方式,便于學生分析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部位。 五、課前準備
(一)教師
1.制作多媒體課件,其中包括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動畫,食物消化示意圖,學生實驗過程視頻的錄制。
2.設計“食物在人體內旅行”的探究手冊,指導學生自學課本“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示意圖。
3.組織學生分組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二)學生
1.學生分組,課前由組長負責,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
2.自學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完成“探險手冊”的第一關的3個任務。。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 入 新 課 、 明 確 目 標
教師談話:同學們,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生活經歷,吃西瓜時,不小心把西瓜子吞了下去,在方便時又把它排了出來。
問題:那兩粒西瓜子能幸運地救出西瓜瓤嗎? 教師講述:食物中的營養,其中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小分子物質直接通過細胞膜被細胞吸收,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等大分子有機物,必須先分解成小分子有機物才能被細胞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成可以被細胞吸收的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最終被排出體外。食物在人體內是如何“旅行”的?今天我們就跟著西瓜子一起去探險吧。
教師:以探險任務的形式,展示學習目標 學生表演“西瓜子歷險記”。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常識回答“西瓜瓤被人體消化分解了,救不了”。
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 任務一:摸清消化系統的組成和消化器官的作用。 任務二:徹查淀粉、蛋白質和脂肪消失的原因。 消 化 的 概 念
播放: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動畫。
教師講述: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成可被細胞吸收的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食物的消化是通過消化系統完成的。
學生觀察小分子物質可以直接進出細胞,而外界的大分子物質則不能進入細胞。
消 化 系 統 的 組 成
創設問題情境:同學們,那粒西瓜子都經過了你身體的哪些部位呢?
教師談話:通過課前的學習,哪位同學告訴大家消化系統是如何組成的。
書寫板書:消化系統的組成
問題1:請你幫助西瓜子找到它歷險的路線。 教師講述:西瓜子經過的路線就是人體的消化道,消化道是人體消化食物,排出食物殘渣的通道。
問題2: 西瓜子的這些遭遇發生在什么部位? (1)它哪里遇到象軋鋼機似的怪物?“滑梯”是什么部位?
(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 (3)又長又窄的“迷宮”是什么部位?為什么許多物質在這里會神秘地消失?
(4)“死胡同”是什么部位?
(5)它在什么地方與很臭的東西混在了一起?
教師:給回答正確的組加10分
探險第一關:危險的旅途
學生說出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組成
學生展示(實物投影)消化系統涂色卡,在涂色卡上指出各消化器官。
學生回答:西瓜子經過了人體的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腸 大腸 肛門等器官。
學生分組競賽(每組1號同學)嘗試回答,西瓜子經歷的部位都是什么?
創設問題情境:西瓜子歷險途中遇到了許多神秘的液體,它們是什么呢?
教師談話:消化腺通過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消化液有什么作用呢,請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填寫表1“各種消化腺的作用”
探險第二關:神秘的液體
學生閱讀教材“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示意圖”,按要求填寫表格。
消 化 腺 的 作 用
教師:給回答正確的組加10分
提問: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是如何進入口腔的? 教師:結合圖片,講述唾液腺通過導管把唾液注入口腔,肝臟和胰腺通過導管把膽汁和胰液注入十二指腸。
教師談話:除了膽汁外,其它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酶是什么呢?
教師講述: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促進物質發生變化的有機物。它具有專一性。如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只能被分解為麥芽糖;脂肪酶則只消化脂肪;蛋白質酶只消化蛋白質。膽汁不含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變成微小的顆粒,從而增加脂肪酶與脂肪的接觸面積,起到促進脂肪分解的作用。
教師出示數據:在每天攝入800克食物和1200毫升水的情況下,人體分泌的消化液為:1500毫升唾液,2000毫升胃液,1500毫升腸液,500毫升膽汁,1500毫升胰液。
教師:給搶答正確的組加10分
學生分組敘述(每組一種消化腺)表1填寫的內容 學生觀察圖片中的消化腺和導管,以及導管的開口位置。
觀察大分子淀粉被分解成小分子的麥芽糖的示意圖。
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指出西瓜子和西瓜瓤走失的部位及其判斷的依據。
探 究 饅 頭 在 口 腔 中 的 變 化
創設問題情境:消化酶能分解食物,是真的嗎? 教師談話:把一塊饅頭放在嘴里細細咀嚼,慢慢你能感覺到甜味。同學們,對此你提出的問題是什么,你又是如何進行探究的? 出示討論問題: 1.口腔中有什么物質使淀粉發生了分解? 2.牙齒、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教師:給搶答正確的組加10分 教師講述:食物消化的過程包括: 一方面將食物切斷、磨碎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如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作用;一方面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把食物中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如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為麥芽糖。 探險第三關 饅頭為什么變甜了 各組匯報課前探究的思路,展示探究的過程、結
果和得出的結論。 學生對各組的探究過程的科學性和嚴謹性進行評價、指出不足之處,提出
建議和意見,并分析探究實驗的結果, 學生討論回答: 1.口腔中唾液淀粉酶使淀粉變成了麥芽糖。
2.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使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促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為麥芽糖。 淀 粉 蛋 白 質 和 脂 肪
創設問題情境:在口腔中只有一小部分淀粉被分解為麥芽糖,還未變成可吸收的葡萄糖。蛋白質和脂肪則沒有分解。食物通過吞咽進入消化道深處,又是如何消化的呢?
提問:
1.食物中的淀粉等糖類在哪個部位被分解成可吸收的葡萄糖,為什么?
2. 蛋白質和脂肪在哪個部位被消化分解,為什么?
探險第四關 大膽推測 小心求證
學生運用消化腺作用的相關知識推測淀粉、蛋白質、脂肪三種物質消化的部位,并陳述推測的依據。的 消 化 教師演示:“食物消化的示意圖”展示淀粉、蛋白質和脂肪消化的部位和消化的產物
書寫板書: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 學生填寫探究手冊的第四關中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過程和消化產物。 反 饋 訓 練 、 提 升 能 力
1.解讀消化曲線圖
帶領學生分析教材中的曲線圖,反饋學習的效果, 訓練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教師:給搶答正確的組加10分
2.揭示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 (1)西瓜瓤會有怎樣的遭遇? (2)西瓜子能再次幸運地逃出來嗎?它為什么沒被消化分解?
教師結束語:恭喜同學們探險成功!本次探險,你還有什么未解的問題我們繼續探究。
學生分析教材中“技能訓練”中的曲線及問題。
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西瓜瓤的各成分如何被消化或者吸收。分析西瓜子皮的成分(主要是纖維素),解釋西瓜子為什么沒被消化分解。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本課安排的知識點較多,容量較大,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較高,教學的難度較大。教師在設計本課時注重知識的整體性和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從課前準備到課堂教學,巧妙安排教學各環節。本課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出發,以西瓜子歷險的故事為線索貫穿課的始終,以探險闖關的方式進行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師采用談話、講述、演示、提問、討論等教學方法,適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各種展示的平臺,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小組Pk,為學生參與課堂注入動力。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的過渡和銜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轉化教學內容,使本課有一氣呵成的感覺。
總之,本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使知識、概念的生成水到渠成,同時提高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