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生物的呼吸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京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六章其他生物的呼吸-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北京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六章其他生物的呼吸-北京市昌平區第一中學
1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其他生物的呼吸
學段
初中
年級
七年級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2011版《初中生物課標》中指出: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生物學課程期待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本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領悟科學的本質,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
《其他生物的呼吸》是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二冊第六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人體的呼吸系統、呼吸過程與呼吸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的。 二、學生情況:
目前學生已經了解了人、鳥類、兩棲類的呼吸,綠色植物的呼吸,能說出呼吸的實質和呼吸的意義;此外,七年級的學生能說出魚鰓是魚類呼吸的器官,但對于魚鰓的結構特點并不了解,不能準確說出魚鰓與水生環境相適應的結構特點。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對與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不能靈活運用結構功能觀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生命現象,并且歸納總結能力有限,不能自主總結不同生物呼吸器官的共同點,需要教師的指導。 三、教學方式:實驗與PAD相結合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五、技術準備:多媒體、PAD/平板電腦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魚的呼吸現象和魚的鰓,嘗試進行實驗操作,并分析結果,從而說出魚獲取氧氣的途徑,以及鰓的結構。
2.從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角度,闡明魚鰓的結構特點。 3.從進化與適應觀、結構與功能觀角度,嘗試歸納概括魚類、兩棲類、鳥類與人四類生物呼吸結構特點的共性,并說出呼吸及呼吸作用的意義。
4.通過閱讀文本,分析關鍵信息并得出相應結論。 5關注生命現象,養成愛護生命的意識。
6.通過使用PAD,充分參與生生交流和師生交流。
2019年昌平區初中生物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2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從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角度,闡明魚鰓的結構特點。 2.教學難點:
從進化與適應觀、結構與功能觀角度,嘗試歸納概括魚類、兩棲類、鳥類與人四類生物呼吸結構特點的共性,并說出呼吸及呼吸作用的意義。
問題框架(可選項)
問題鏈:
1.為什么暴雨后魚塘會出現魚浮頭現象呢? 2.正常條件下魚類是如何獲取水中氧氣的呢? 3.水流入魚體內,依次經過了哪些結構?
4.口與鰓蓋張合時間上是同時進行還是交替進行? 5鰓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是什么?
6.比較人類、兩棲類、鳥類、魚類的呼吸器官有什么共同點? 7.為什么不同品種魚類的魚鰓形狀不一樣,有何意義?
教學流程示意圖(可選項)
2019年昌平區初中生物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3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
技術應用 時間安排
創設情境
1.展示圖片:人工魚塘魚浮頭現象。 提問:為什么暴雨后魚塘會出現魚浮頭現象呢?
觀看圖片,回答問題: 水中缺少氧氣。 觀察魚浮頭現象,提出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PPT
環節一:魚類的呼吸需要從水中獲取氧氣
1. 資料:水體中氧氣含量對魚類生活的影響
【過渡:正常條件下魚類是如何獲取水中氧氣的呢?】
2. 提問:魚類的呼吸器官是什么? 3. 提問:魚鰓沒有與水直接接觸,那魚鰓又是如何獲取氧氣的呢?
4.觀察魚的呼吸實驗: (1)觀察水流入魚體內,依次經過了哪些結構? (2)觀察口與鰓蓋張合時間上是同時進行還是交替進行? 5.提問:為什么魚的口與鰓蓋的開合交替進行呢?
6.與水接觸的器官有很多,為什么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是鰓呢? 1.水中氧氣制約魚的生存。
2.魚鰓
3.口與鰓蓋張合接觸到水。
4.(1)觀察藍墨水試驗,并得出結論:魚口吞入大量的水,通過鰓蓋后緣把水排出去,在水流的進出中就可以獲取水中的氧氣。 (2)學生結合PAD推送視頻,觀察魚類呼吸時口與鰓蓋開合現象,得出結論口與鰓蓋的張合是交替進行的。 5.口進鰓出是為了讓水進入身體里獲取氧氣的過程。水進入之后,鰓蓋合上,讓水在身體里停留了一段時間。水進入魚口內有短時間停留,有利于水中溶解的氧氣充分進入魚體內。
6.閱讀課本45頁,圖6-12,觀察魚鰓結構,PAD對魚鰓進行拍照,選出各部分結構的名稱和功能,上傳作品,進入同學互評。
通過圖表資料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提
取信息的能力。
觀察紅墨水
試驗及魚口
與鰓蓋張合
的頻率,了解魚類如何從水中獲取氧氣。
觀察魚鰓的結構,了解魚鰓獲取氧氣的結構特點。初步培
PAD、
學案、課本
2019年昌平區初中生物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4
養結構功能觀。
7.人體肺和魚鰓都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
(1)展示哺乳動物的肺和魚鰓圖片 (2)觀察空氣中的鰓與水中鰓的區別。 提問:鰓絲在水中張開有什么好處? 帶領學生認識鰓絲的微觀結構:鰓小片。 (3)比較空氣中氧氣穿過肺泡進入血液與水中氧氣穿過鰓小片進入血液的結構特點。
(4)比較魚類、兩棲類、鳥類、人呼吸器官的共同點。
鰓耙:濾食
鰓弓:固定鰓絲
鰓絲:氣體交換的場所。
7. (1)紅色,有豐富的毛細血管 (2)表面積大 (3)鰓小片壁和毛細血管壁都是僅由一層細胞構成,氧氣穿過兩層細胞就進入進入血液體現了魚鰓的什么特點 ?
不同生物呼吸器官的不同,但是結構特點相似。從個性中找到共性,進一步
認同結構功
能觀和進化適應觀。
2019年昌平區初中生物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5
環節三:呼吸作用的意義
1. 觀察不同組小魚鰓,不同品種魚類的魚鰓形狀不一樣,有何意義? 2. 科普閱讀
不同魚魚鰓的結構與生活習性、運動方式是相適應。
2.總結歸納雖然不同生物:魚類、兩棲類、鳥類、人類的呼吸器官、呼吸方式不同,但是它們實質都是相同的,將有機物氧化分解,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
1.完成學案并拍照上傳,進入同學互評。
(1)小,少,大 (2)增加鰓小片 (3)翹嘴紅魚食物為小魚小蝦,行動迅猛,需要消耗的能量多,需要的氧氣多,相對呼吸面積大。
引導學生進一步認同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了解呼吸的實質和進一步體驗呼吸的意義。
PPT、PAD、 學案
環節四:拓展延伸
1.小茗同學去魚市買小魚,發現魚市養魚的盒子里面有很多小魚,為什么沒有出現魚浮頭的現象呢? 2.如何解決人工魚塘的魚浮頭現象呢??
3.小茗將買好小魚后放在塑料袋內,魚市老板向盛放小魚塑料的水中打了一些氣體,你認為這是什么氣體?為什么?
4.小明在家里養魚時,應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小魚的存活率?
關注生命現象,培養學生關愛生命的意識。
PPT
板書設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