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熱力環流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熱力環流的形成與應用》廣東省 - 汕頭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熱力環流的形成與應用》廣東省 - 汕頭
《熱力環流的形成與應用》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一)課程標準與教材
《課程標準》原文對本課內容的要求是“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從字面上,這一內容標準的表述與本節課《熱力環流的形成與應用》關系不大,但其實不然,氣壓帶、風帶分布的相關知識設計三圈環流,而熱力環流正是三圈環流形成的基礎之一。因此,學習“熱力環流”是達成此具體內容標準的基礎。只有學習了“熱力環流”和“風的形成和風向的改變”這兩部分知識,學生才能理解三圈環流的成因與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變化規律,也才能探究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二)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1、就知識類型而言,本節課的內容屬于“自然地理過程”類知識,目的在于探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2、就人地關系的課程主題而言,本節課內容屬于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涉及“自然地理環境是物質的、運動的、相互聯系的”等環境觀思想。
3、就教材的地位而言,本節課為三圈環流、季風環流等負責的大氣環流系統奠定了基礎,承接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等知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結合圖“熱力環流的形成”,說明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2、通過觀察“切洋蔥點蠟燭不辣眼睛”的實驗,結合氣壓、等壓面的相關知識,分析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3、通過探究“巧切洋蔥的原理”、“蔬菜大棚中蔬菜口感差異的奧秘”、“白天登山時著裝的奧秘”等案例,歸納總結熱力環流對生活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分析生活現象中的地理原理,利用原理解決問題;
2、通過實驗猜想,實驗探究,實驗結論遷移運用,熟悉地理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流程,加強地理實踐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導入,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體驗地理學習的樂趣,增強對地理學科的情感; 2、初步認識到地理環境是物質的、運動的、相互聯系的。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及其應用 (二)教學難點
地表受熱不均時,等壓面的繪制
2
四、教法、學法
(一)教法
1、問題解決教學法:通過解決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逐步分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2、地圖法:通過繪制《熱力環流的形成示意圖》、《山谷風示意圖》,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圖像進行記憶。
3、案例教學法:通過“蔬菜大棚中蔬菜口感差異的奧秘”、“白天登山時著裝的奧秘”等案例,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做有針對性的探究;
4、實驗法:利用“巧切洋蔥”的實驗,鼓勵學生提取信息,歸納總結知識。 (二)學法
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實驗法、案例法、地圖法,學生在案例問題的引導下讀圖,通過信息的歸納,分析和推理解決問題,學習本課知識點。
五、學情分析
1、認知基礎
①對氣壓的概念、空氣的熱脹冷縮、空氣的對流運動等基礎物理知識有一定的認識; ②對熱力環流的生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2、能力基礎
學生初步具備的能力:讀圖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傾向
①有興趣參與動手實驗,較關注實驗探究的現象,對實驗現象背后的原理感興趣; ②對于生活化的地理知識和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地理知識感興趣。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與 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現象導入 觀察實驗 提出問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是熱力環流的形成與應用,屬于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第二框題的內容。在學習新課之前,我想考考大家的常識,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呈現洋蔥圖)——洋蔥,沒錯。那大家切過洋蔥嗎?大家知道切洋蔥時最討厭的是什么嗎?——辣眼睛,流眼淚。沒錯,在切洋蔥時,洋蔥會釋放出一種刺激性氣體,該氣體隨空氣上升,就會使眼睛產生不
適。
因此,網上出現了很多解決這個問題的小妙招,其中一招是說切洋蔥時,在砧板兩側點上蠟燭,就不辣眼睛了。大家覺得可信嗎?——可信/不可信。同學們有不同的聲音,那我們不妨通過一個實驗來驗證一下。
【實驗】播放實驗視頻《切洋蔥時點燃蠟燭真的可以防止辣眼睛嗎?》 【現象】①對照組實驗:在正常情況下切洋蔥,該同學眼睛不適,流眼淚;②實驗組實驗:在切洋蔥的砧板左右點上蠟燭再切洋蔥,該同學未出現眼睛不適。
【問題】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發現切洋蔥時點蠟燭確實可以防止辣
從生活現象出發,配以探究實驗微視頻直觀地
呈現現象,引發學生思考現象背后的原理及其地理意義,帶著問
題學習本課。
3
眼睛,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
【承轉】地理學習的第一步就是從現象中探究出規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一現象背后的規律。
實驗探究 熱力環流的形成
【問題】實驗組實驗和對照組實驗有何差異? 【發現】實驗組多點了兩根蠟燭,增加了兩個熱源。
【問題】那么熱源的增加有何作用呢?其對桌面不同區域的溫度有何影響?【討論】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時間為1分鐘,完成《學案》第一部分中的步驟一。
【發現】1.近地面受熱不均(完成《學完》步驟一) 蠟燭處受熱增溫,切洋蔥處相對冷卻降溫。桌面受熱不均。 【問題】受熱不均會導致空氣如何流動呢?
呈現熱力環流的形成示意圖(初稿),教師解說:“將原理模型搬到了戶外進行研究”。圖示的是對流層內的情況,底下是地面,上方是高空,高空和地面分別存在三個點,A、B、C和D、E、F。
【發現】2.空氣垂直運動(完成《學完》步驟二)
此時A、C兩地類似砧板邊的蠟燭,受熱空氣膨脹上升(例子:放飛孔明燈);B地類似切洋蔥處,冷卻空氣收縮下沉(例子:打開冰箱冷藏室冷空氣下沉)。
呈現下圖,聚焦高空單位體積空氣密度的變化
【問題】此時我們關注高空的情況,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三地,單位體積空氣的密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發現】3.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差(完成《學完》步驟三)
分析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重在對比,教師引導學生對兩組實驗進行對比,為實驗現象的分析奠定了基礎
根據實驗現象,引導學生通過四個步驟的探究層層遞進,分析受熱不均之后,氣流的運動與氣壓的變化
利用單位體積的氣體的密度大小來判斷近地面和高空的氣壓大小,順應學生初中所學的物理知識,有利于學生接受。
熱力環流的講解
4
F、D變大、E變小。氣壓指的是作用在單位面積上的大氣壓力,單位體積空氣密度越大,氣壓也就越大。所以F、D處相較E處形成高壓,E處相對兩邊形成低壓。
近地面同理,A、C處相較B處形成低壓,B處相對兩邊形成高壓。 【問題】由于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差,于是水平氣流該怎么運動? 【發現】4.空氣的水平運動(完成《學完》步驟四) 由高壓吹向低壓(例子:釋放充氣氣球)
【小結】于是,我們發現,當地表受熱不均時,空氣會發生流動,這一過程被稱為“熱力環流”。
過程中,在每個知識點之后均配以現實案例,體現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的課程理念
問題討論 熱力環流中的幾個關鍵問題
【承轉】了解完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我們來討論熱力環流中的若干問題(見《學案》的第二部分)。前兩行的同學討論第一問,三、四行討論第二問,以此類推,時間為1分鐘。
【問題1】同一水平面,受熱冷卻,氣壓如何變化? 【問題2】當同一水平面氣壓不同時,等壓面如何變化?
【問題3】比較C、D、E、F各點的氣壓大小 【問題4】熱力環流的根本原因?
【發現1】受熱空氣膨脹上升,近地面空氣密度低,形成低壓;冷卻空氣收縮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高,形成高壓。
【發現2】高壓等圧面向高緯凸出,低壓等圧面向低緯凹,即高凸低凹。 【發現3】氣壓B>C>D>E
【發現4】受熱不均——空氣垂直運動——水平方向上的氣壓差——空氣的水平運動——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在熱力環流原理的教授之后利用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關注該知識點存在的易錯點,突破重難點。
問題解決 切洋蔥點蠟燭為什么不會流眼淚?
蠟燭使地表受熱不均,空氣發生了環流,洋蔥散發的刺激性氣味被下沉氣流抑制了,因此不辣眼睛。
利用探究得來的
原理解決導入時提出的問題,體現問題解決教學的思路,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5
知識應用 蔬菜大棚中蔬菜口感差異的奧秘;
【材料】下圖是我國北方某城郊一個小型大棚蔬菜生產模式圖,棚頂用塑料薄膜密封,背面是冬季用以御寒和提高棚內溫度的擋風墻,側面是唯一一個進出大棚的工作門。【問題】春節期間,大棚內的蔬菜上市時,同種蔬菜價格卻存在差異,b處附近的蔬菜價格高于a處,因為b處附近的蔬菜口感要優于a處。這是為什么?
【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嘗試利用熱力環流的知識對這種現象進行解釋,時間為3分鐘。
【發現】原因:冬季,溫室內外受熱不均,當工作門打開時,室內外形成熱力環流(如下圖)。b離門口較近,受溫室外流入的冷空氣影響較a大,溫差較a大,蔬菜口感較a好!
地理原理掌握與否需要評價,通過兩個案例,展開案例教學。學生利用教師提供
的材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所學的原理應用到新的知識情境之中,解決問題的同時鞏固所學,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程理念。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讓學
生先討論后匯報。在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表達觀點的能力。
知識應用 白天登山時著裝的奧秘
【材料】周末,陽光明媚,萬里無云,愛美的小丸子穿著雙十二剛剛買的裙
子,搭配時尚的帽子,心情美美的和閨蜜一起外出郊游爬山。 【問題】從熱力環流的角度考慮,小丸子今天郊游的著裝合理嗎? 【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嘗試利用熱力環流的角度考慮,小丸子今天郊游的著裝合理嗎?
【發現】不合理。原因:白天,山坡較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升溫快,因此山坡受熱形成低壓,山谷上空冷卻形成高壓,空氣從山谷沿山坡上升,穿裙子爬山容易被谷風掀起。
6
【小結】類似的熱力環流案例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海陸之前的風、湖陸之間的風、城郊之前的風等等,可見,地理真是無處不在。
總結
總結一下這節課(結合板書),本課從實驗現象導入,通過分析現象發
現了熱力環流的原理和規律,再將熱力環流的知識應用到生活現象的解釋中來,體現了地理學的學習是從現象到規律,再到現象的過程。這也是高考地理大題常見的套路與解題思維。
回顧本課重難
點,提煉地理學習的思路與方法,將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
練習鞏固
請學生完成課本P48活動練習,時間為3分鐘,之后利用實物投影儀,請同學上臺展示成果
緊扣課本,應用提高
《熱力環流的形成與應用》導學案
班級: | 姓名: | 學號: | 時間: |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熱力環流的形成”實驗,結合氣壓、等壓面的相關知識,結合圖“熱力環流的形成”,分析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2. 通過探究“巧切洋蔥的原理”、“蔬菜大棚中蔬菜口感差異的奧秘”、“白天登山時著裝的奧秘”等案例,歸納總結熱力環流的影響。 3. 通過實驗猜想,實驗探究,實驗結論遷移運用,熟悉地理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流程,加強地理實踐力。 4.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導入,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體驗地理學習的樂趣,增強對地理學科的情感; |
![]()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