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荊軻刺秦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yōu)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荊軻刺秦王》之易水訣別 -四川省 - 自貢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荊軻刺秦王》之易水訣別
【授課時間】2018年12月19日上午第三節(jié)
【授課文段】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教學理論依據】
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一體四面,相輔相成。....................................
文言文教學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積累;第二層面,文章和文學形式要.........................................素的分析和鑒賞;第三層面,對某一些文化傳統及人文精神的滲透。..............................
文言文教學不能缺失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
——王榮生教授《文言文教學教什么》
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2018年,普通高中課程和方案標準,再次強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比重。
——《考場內外》 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教學構思說明】
本課教學將嘗試實踐王榮生教授“文言文教學三層面”理論。
【教學目標】
1、 疏通字詞句,能翻譯該文段。 2、鑒賞場面描寫。 3、易水精神的理解和傳承。
【教學流程】
一、字詞句翻譯:
1、檢查預習效果,請一位同學課間在PPT上填空,課上師生共同批改并完成全段翻譯。 2、指導朗讀情感基調:肅穆,沉重,齊讀全段。
3、我們曾學習過:對一個特定的時間地點內許多人物活動的總體情況的描寫,我們叫它“場面描寫”,而今天學習的這個文段正是一個場面描寫。請你給它起個名——“易水訣別”!
二、這里老師給大家分享一首詩,也是寫易水訣別,明代詩人何景明《易水行》這樣寫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寒風夕吹易水波,漸離擊筑荊卿歌。 白衣灑淚當祖路,日落登車去不顧。”同樣是寫易水訣別這個場面,說說你更喜歡這首詩還是我們課文這個段呢?
本文寫的這個場面更生動豐富具體,更有氣氛和感染力,使人感覺身臨其境。好的場面描寫,正是要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請小組討論,“易水訣別”這個場面,作者描寫了哪些內容?怎樣描寫的?
(一)寫荊軻“和而歌”:
筑在戰(zhàn)國時代是一種很流行的樂器。與古箏、琴相似,其聲悲亢而激越,高漸離是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擊筑能手。
“宮、商、角、徵、羽”是我國古代五聲音階名稱,類似現在簡譜中的1、2、3、5、6。也稱作五音。中國傳統采用的音階,就是用這5個字表示的五聲音階。而在這5個正音基礎上,再加上2個偏音,產生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
既然是唱歌,自然有音調的高低起伏,一首歌所表現的喜怒哀樂,自然也能從歌聲中聽出來。荊軻為何唱出悲涼的“變徵之聲”,接著又唱出慷慨激昂的“羽聲”?這歌聲的變化反映了荊軻怎樣的內心世界?
這里讓我們一起回顧孟子《魚我所欲也》中的文字:“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誰不留戀家園?誰愿舍棄生命?但若面對比“生”更重要的“義”,英雄們都會毅然決然做出一個由悲涼到悲壯的人生選擇,一片柔腸皆愿化作俠骨。我想這段文字便是對此最好的詮釋。
(二)寫在場其他人:
1、外貌描寫:
特別注意一個讓我們感觸最深的詞:“白衣冠”:古人寫送別的場面很多,或折柳相送,或飲酒踐行。而易水送別的方式卻是“白衣冠”。我們都知道,為人送喪才會身穿白衣,頭戴白帽,腰扎白帶,胸佩白花,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白色代表的是死亡和不吉利。(這有別于西方傳統文化中,白色代表圣潔高貴、好運吉祥,所以結婚時新娘身穿白色禮服,頭戴白紗,手捧白花。)穿著送葬死人的喪服來送別活人荊軻,那是因為在送別時已意識到了悲劇結局:這是一場再無會期的訣別。
所以作者只抓住在場人物外貌上“白衣冠”這個主要特點,就已經“未成曲調先有情”!
2、動作神態(tài)描寫:
體會三個“皆”字。在場眾人為何而悲又為何而怒?他們都被荊軻的慷慨悲歌所深深打動,由
“垂淚涕泣”到“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他們?yōu)檫@場生離死別而悲傷,又因荊軻的悲壯赴死而同仇敵愾。他們的表現烘托了荊軻的形象,他們也和荊軻一起共同構成了這個悲壯的場面!
(三)人物描寫有點有面;有正面描寫,有側面烘托
在眾多人物中,既突出重點,寫了荊軻“和而歌”,也顧及了其他在場人物。
(四)人物活動有詳有略:詳寫慷慨悲歌,“既祖,取道”略寫。
“祖”:又稱“祖道”“祖別”“祖餞”,是我國古代民間習俗,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
(五)人物活動有順序:按時間順序來寫,從送行開始到終已不顧。
小結:
作者獨具匠心將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地點眾多人物的活動交織起來,寫出了一個悲壯感人的場面。而這樣的一個場面,也有它特定的背景,是在“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自然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這就更加給這個場面增加了悲壯的氣氛。所以這條承載英雄人文精神的易水河已不僅僅是一條自然河流,在中華文化中它已儼然已成為一種易水精神:代表了荊軻這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的人生選擇,不怕犧牲的俠之大義。
三、“船行影猶在,你卻不回來。”這樣的明知有去無回,仍義無反顧的犧牲,是否真的值得!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么評價荊軻的:
賈島(唐)《易水懷古》“易水流得盡,荊卿名不消。” 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近代龔自珍贊他“江湖俠骨”,晉代左思頌他“與世亦殊倫”。 北宋蘇洵認為“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宋代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那同學們,你們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呢?你認為荊軻能做當代青年人的偶像嗎?
四、朗讀文字和結束語:
1、我常常懷念遠古,那是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時代。那些君子翩翩風度的背后,是一個用執(zhí)著的信念支撐起來的“人”的結構。那別蕭蕭易水而去的壯士,難道他不留戀自己的家園故國?難道他不知深入虎穴的險惡與危難?他義無反顧地去了,去得那樣堅定,帶著一腔對國君的忠誠和對誓言的忠貞。荊軻的選擇是那個時代的必然,也是那個時代的無奈。
2、《易水不寒》部分文字: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沒有人文精神壯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歲月長河里,這次生命實在過于短暫,尋找生命作為的機會便更加寶貴。舍個人生命,挽民族大廈于將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罷,給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個實踐過程,只有及時而認真進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義的價值歸屬之地。
——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力挽狂瀾的道理,也不懂得六國統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他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不怕犧牲,以天下為己任的俠之大義和責任擔當,還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當然,珍愛我們僅有一次的生命,努力在有限的生命中有所作為,實現人生價值,肩負起新的時代賦予青年人的責任,那才是對易水精神最好的理解和傳承!
視頻來源:優(yōu)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