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電子書包,他鄉菜
所屬欄目:品德社會生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四年級品社電子書包展示觀摩課《他鄉菜》陳媛琳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四年級品社電子書包展示觀摩課《他鄉菜》陳媛琳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學校 | 閔行區中心小學 | 班級 | 四5 | 學科 | 品德與社會 | ||||
課題 | “籃子”里的家鄉菜 | 教時 | 1 | 執教者 | 陳媛琳 | 日期 | |||
一、教學目標: 1、調查籃子里菜的產地、了解它的分布情況,知道我們每天的一日三餐中有很多食品來自他鄉,初步感受上海人的飲食與全國各地有著密切的關系。 2、交流調查情況,感受到地理環境的差異,不同地方生產不同的農產品,了解上海需要他鄉菜的原因。 3、初步了解菜籃子工程,知道上海人的優質生活離不開政府的關心,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持,懂得感謝對“上海菜籃子工程”給予支持的他鄉人民。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家中籃子里菜的產地、分布情況。 教學難點: 了解兄弟省市對于上海“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支持,對援助上海的他鄉人民懷有感激之情。 三、制定依據: 1.內容分析 《“籃子”里的他鄉菜》是上海小學《品德與社會》(科教版)四年級第一學期第三單元《與他鄉手拉手》中“水土相連的鄉情”主題學習中的第三個學習內容。教材提供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展現了上海市區菜市場的照片,通過工作人員的話說明了上海人每天的日常蔬菜和水果等很多是從全國各地運送過來的。第二部分:呈現了學生圍繞“籃子里的菜”所進行的調查成果范例。第三部分:通過相關文字和圖片說明了上海人能吃到這么豐富多樣的菜,與菜籃子工程有關。由此,進一步體現了上海人的生活與全國各地密切聯系。 《“籃子”里的他鄉菜》一課旨在通過學生的調查交流、小組合作等學習方式,了解籃子里菜的產地、分布及“菜籃子”工程等情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初步了解上海市政府的利民工程——“菜籃子工程”,懂得感謝對我們“菜籃子”給予支持的他鄉人民。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教師對于教材內容的處理,拓展學生的學習內容,力求從學生的生活積累出發,動員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之與課程具體內容之間建立起聯系,使學生面對學習主題的時候,感到他們所學習的內容,正是他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因而樂于進行探究,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根據相關資料來分析問題的能力,注重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引領學生認識社會。 2.學生實際 根據平時對學生的觀察、調查,以及從學生已有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來看,分析“學情”如下: 1、通過上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初步了解了上海因自然資源有限,許多生產和生活物資都需要外省市的支援。 2、現在的學生在家中衣食無憂,想要吃什么就有什么,對于自己每天吃的菜“從哪里來”沒有感受,更談不上要感激提供這些菜的外省市人民。《“籃子”里的他鄉菜》這一課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認識社會、認識生活的平臺,針對課程特點,教師利用書本資源,努力挖掘生活資源,設計了課前小調查和課內小組合作完成籃子里的菜分布圖活動,呈現了相關圖片資料和新聞資料,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認知基礎,以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3、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調查能力和資料收集能力,在平時的學習中也能經常應用小組合作、探究調查的方式來展開課堂學習活動。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了讓學生了解籃子里菜的分布和產地,教師采取了布置學生課前進行社會調查的方式,完成家中菜籃子的小調查。在家長的配合下,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對他鄉菜展開調查。 4、“菜籃子工程”對于學生比較陌生。為了幫助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了解“菜籃子工程”,在教學時借用相關時事新聞報道引導學生簡單了解菜籃子工程為市民的菜籃子都做了哪些工作。引導學生對社會時事的關注。 四、教學準備 教師教學準備:教師課前調查、收集相關新聞資料、制作課件 學生學習準備:完成《家中菜籃子小調查》 |
|||||||||
教學過程 | |||||||||
教學環節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聯系生活 揭示課題 |
1、出示多樣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提出問題:你知道這些菜是哪些地方的特色嗎? 2、出示PPT,介紹對2000年上海市民的“菜籃子”作了一個調查。 3、出示課題:“籃子”里的他鄉菜。 |
1、討論日常生活中的菜肴。 2、對比數據后進行討論。 3、齊讀課題。 |
學生通過數據,分析出上海本地生產的食物不能滿足我們上海人民的需要。 |
||||||
了解他鄉“菜”的種類、產地 |
1、出示各個小隊的調查表。 2、出示采訪錄像。 |
1、交流這些“籃子”里的他鄉菜產地在哪里。 2、交流:你從錄像里了解到了什么? |
結合小隊活動,通過在不同場所的調查,得出調查結論:全國各地的他鄉菜豐富了我們的菜籃子。 | ||||||
了解上海需要他鄉菜的原因 |
1、出示圖表:對比香蕉在上海和海南地區的生長環境。 2、出示上海地圖。 |
1、討論交流:上海適合種植熱帶香蕉嗎?為什么呢? 2、分析上海需要他鄉菜的理由。 |
通過兩地的環境對比,能夠得出很多他鄉“菜”不適宜在上海生長的結論。 | ||||||
了解“他鄉菜”的來歷,知道“菜籃子工程” |
一、了解“他鄉菜”的來歷 1、播放視頻:陜西蘋果娃娃們的故事。 2、出示PPT。 二、了解菜籃子工程 1、出示PPT生產基地。 2、出示數據圖表。 |
1、學生思考:陜西的蘋果是怎樣來到我們的菜籃子的呢? 2、思考:浙江舟山的海鮮、海南的芒果、內蒙古的羊肉又是通過怎樣的包裝和交通工具來到上海的呢? 1、觀看視頻,了解“菜籃子工程” 2、學生交流:對比上下兩組內容,你又知道了什么? |
利用學生熟悉的他鄉菜為切入點,讓學生能夠理解不同的他鄉菜通過不同的運輸途徑來到上海,豐富我們的“菜籃子”。 學生能夠體會來自于全國各地的支持,所以上海和全國各地的關系密不可分。 |
||||||
提升認識 |
1、出示媒體:臺風侵襲我國很多地方 2、播放新聞 |
1、思考:我們的菜籃子受到哪些影響? 2、學生交流:臺風襲擊,直接影響了上海市民的“菜籃子”問題,怎么辦呢? 3、看著這群為了我們的“菜籃子”辛勤忙碌的他鄉人民,你想說些什么? |
提升情感,讓學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外省市遇到困難時,也義不容辭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和他鄉人民手拉手。 |
||||||
板書設計 |
關系密切 “籃子”里的他鄉菜 全國各地 懷有感激 (“菜籃子工程”) 采購 運輸 生產基地 |
||||||||
作業設計 |
除了“籃子”里的菜之外,上海人的許多生活用品也得到了全國各地的支援,回家,我們也去調查調查,完成一份調查表。 |
||||||||
教學反思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