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搭船的鳥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習作策略單元“觀察”第15課《搭船的鳥》甘肅省 - 蘭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習作策略單元“觀察”第15課《搭船的鳥》甘肅省 - 蘭州
《搭船的鳥》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搭船的鳥》選自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習作策略單元“觀察”。本單元旨在通過一系列閱讀和習作活動,引導學生體會“留心觀察”和“細致觀察”的好處,著力培養學生主動觀察生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今后的習作能力發展奠定基礎。
在編排體例上,《搭船的鳥》是本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具有呈現單元主題,喚起觀察意識的特殊意義。本文作者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郭風,課文描寫了“我”在去鄉下的路上觀察并認識翠鳥的過程。只是一次平常的探親之旅,對于司空見慣的雨天、船夫、短暫停落在船上的鳥,常人往往熟視無睹,習焉不察,但作者卻獨具慧眼,在平凡細微的物象中發現美好,將其淡淡寫來,有一種素縞淡雅之美。
毫無疑問,本文是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留心觀察的極佳載體。但是教學在完成對學生觀察意識的啟蒙后,還可以往前更進一步。比如,文中對翠鳥的外形描寫:
這樣的觀察是作家對稍縱即逝的事物所進行的粗線條掠影,浸染著作者的藝術追求,并非濃墨重彩,它洗盡鉛華,空靈恬淡。就小學生的習作能力進階而言,他們的觀察需要趨向于精細,語言表達也是一個不斷“做加法”的過程。文中這樣“疏可走馬”的表達,對于他們的學習來說太難。因此,教學中可以將(原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翠鳥》一文中描寫翠鳥外形的片段引入,作為“文本支架”,指導學生學習如何細致觀察、有序表達。
2 / 6
二、學情分析
觀察是發現、思考和表達的前提,一切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建立在觀察基礎上,寫作也概莫能外。作為剛升入三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要初步嘗試寫習作練筆,達成《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的習作要求“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觀察力的培養勢在必行。
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仔細觀察”是本單元教學的兩個語文要素,對于它們的教學,蒼白、空洞的說教會使學習因缺少抓手而不落地。因此以課文為例展開教學,能夠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認識到觀察的重要。
如果說《搭船的鳥》第一課時重在啟迪學生留心、細致觀察的意識,那么第二課時則須解決怎樣將細致觀察的所得有條理地進行表達的問題。因為“言之有序”是習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剛升入三年級的小學生對自己觀察到的事物寫起來往往凌亂。因此,如何有序表達,對于他們來說是難點。有鑒于此,依托課文,在第二課時將菁莽寫的《翠鳥》片段(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文)作為習作例文,既可以進一步學習作者對翠鳥外形的精細描寫,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范文支架,解決習作“言之有序”的問題。
三、教學課時
兩課時
四、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2.學生課堂練筆作業紙(帶格子的作文紙,便于補充修改,清晰展示)。
五、教學過程
3 / 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本課的生字新詞,了解作者所觀察的事物。 2.品析生動表達的語句,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準確的表達。 【教學環節】(略)
環節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環節二:問題驅動,整體感知 環節三:品讀感悟,深入發現 環節四:聚焦主題,暢談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閱讀描寫翠鳥外形的片段,感受作者觀察的精細。 2.學習作者有序描寫的方法,練寫片段。 【教學環節】
環節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一)回顧課文,明確脈絡。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搭船的鳥》,一起來回顧一下課文的內容吧。在這篇課文里,作者因為一次探親,觀察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物:雨天、船夫、短暫停落在船上的鳥。起初作者并不知道這只鳥叫什么,所以課題叫《搭船的鳥》。直到課文的最后,作者才從母親那里了這是一只翠鳥。
(二)聯舊引新,引出例文。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翠鳥嗎?對于喜歡的事物,我們要進行更加細致地觀察。瞧,這里有一個同樣喜歡翠鳥的人寫的片段,我們一起來欣賞。
PPT出示:
4 / 6
【設計意圖】第一,以“翠鳥”作為課內外讀寫的鏈接點,根據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引導學生將觀察“進行到底”,立足課本但不囿于教材;第二,依據單元目標,將精讀課文與“初試身手”的單元練筆進行整合,使習作策略單元的教學“知行合一”,學生學習更有系統性。
環節二:學習例文,探究寫法 (一)自主閱讀,交流所獲。 師:喜歡這段話嗎,為什么?
(指名學生交流,聚焦作者的觀察,順學而導。) 預設追問:
你認為作者對于翠鳥的觀察,只有幾次就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嗎?這段話和《搭船的鳥》中作者寫的翠鳥的樣子有什么不一樣?你從哪里看出作者的觀察經過了很長一段時期?
(二)梳理脈絡,探究表達。
1.對照例文,借助“圖式”,明晰作者的言語密碼。
師:同學們,現在請你再讀讀這段話,看看作者都寫了翠鳥的什么?然后試著填填這張表。
黑板出示:
2.學生相互交流,集體反饋,在黑板上完善圖表。
3.借助文本的表達“圖式”,引導學生暢談發現。
師:同學們,作者在描寫翠鳥外形的時候就是這樣寫的。看看這張圖表,你有什么發現?作者的描寫是按什么樣的順序呢?
PPT出示:
5 / 6
4.歸納總結,提點寫法。
師:同學們,我們要描寫一個事物,觀察必須很仔細,但對于觀察所得不能凌亂地去寫,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描寫。此外,對于事物最突出的特點還需要重點去寫。
【設計意圖】第一,精心選擇《翠鳥》片段作為“支架例文”,因其文本的表達“圖式”已暗含了寫作的順序、詳略等要素,便于學生研讀,習得寫法。第二,借助例文支架的研讀, 將寫作中“看不見”的方法轉為清晰可視的“圖式”,從而引導學生發現表達秘妙,探尋學習章法,對觀察所獲做到“言之有序”。
環節三:觀察表達,初試身手 (一)呈現對象,自主觀察。
1.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兩只可愛的小動物,請你經過仔細觀察后,也這樣有順序地寫一寫。瞧,它們是誰啊?紅色的鸚鵡叫“小紅”,藍色的叫“小藍”。
PPT出示:
2.指名學生描述自己的觀察所獲,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觀察的細節。 (二)自主練寫,互動評議。
1.學生在“課堂練筆作業紙”上練寫片段,任選其中的一只鸚鵡來寫。
6 / 6
2.指名學生上黑板展示習作片段,教師基于學生的習作現狀,出示習作評改標準,緊扣訓練點,使評有引領,更具針對性。
PPT出示:
3.學生依據評改標準,同桌間相互評議,提出修改意見。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交換閱讀了同伴的習作,他寫得怎么樣呢,你為他點了幾個贊?誰來夸夸自己的同桌?你給同伴什么建議了?
(三)歸納總結,修改完善。
1.就本次課堂練筆中突出的問題,給予歸納總結。
2.布置后續的修改完善任務:了解更多鸚鵡的習性,在片段練筆后接著寫,使之成為一篇完整的習作,最后加上習作的題目。
【設計意圖】第一,先前的例文與教師適時出示的同題材練筆,整合、構建起了“讀寫一體”的大支架,使本課教學如同挖到一座礦脈,既能讓學生從中挖掘習作的秘妙,實踐寫作方法,也能讓學生的習作有話可說,有話可寫;第二,體現習作的全程指導,注重評議與修改,評價的標準緊靠教學目標,使學習效果得以當堂檢測。
六、板書設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