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第六中學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第六中學
教學目標評論
1.描述眼球的基本結構及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視覺的形成過程。
3.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4.認同應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
2重點難點評論
1.教學重點
(1)眼球的基本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2)視覺的形成過程。
2.教學難點
(1)視覺的形成過程。
(2)近視的成因。
3教學設計思路評論
教材在編排上首先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了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在此基礎上,以一個典型的場景來描述視覺的形成過程;由于中小學生近視越來越多,本著知識服務于生活的原則,教材安排了近視及其預防內容,引導學生養成衛生的用眼習慣。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模型觀察、圖示引導等活動,來認識眼球的結構、視覺的成因及近視的成因和預防,從而建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等重要概念。
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密切,學生對眼睛這個器官比較熟悉,但對眼球的結構、視覺的形成及近視的成因等并不清楚;本節知識較為抽象,需要通過具體的方法、手段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七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和自學能力,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眼球模型,在構建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關于“視覺的形成”這個教學難點,采用觀察與討論相結合的方法,指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形成視覺的形成概念;對于“近視的成因”則主要通過讓學生根據生活體驗,緊密聯系實際來討論養成衛生的用眼習慣的重要性。
4教學方法評論
1.創設情境法。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思考,讓學生帶著興趣研究書本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自主學習法。通過此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眼球的結構及功能等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認真讀書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突出“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4.教具、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通過PPT圖片,教師指導學生觀察眼球的各個結構的名稱和功能,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通過教具的演示,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5教學過程
5.1第一學時
5.1.1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評論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你是我的眼》這首歌曲唱出了盲人朋友對多彩世界的渴望:如果我能看得見,生命也許會完全不同。我們生活在多變的環境中,只有靈敏的感知周圍環境的變化,才能對自身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視覺作為獲取信息量最大的一種方式,它的形成離不開眼睛。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眼和視覺。
欣賞歌曲《你是我的眼》,說出眼睛是人體感知外界環境最重要的器官。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切身體會眼睛是人體感知外界環境最重要的器官。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眼球的結構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眼球的結構
1、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觀察、拆裝眼球模型,對照課本p79圖4-47進行學習,要能說出眼球模型中各結構的名稱。給同學們限時3分鐘,時間到后,請小組代表來臺前分享學習成果。
2、大家看屏幕上的眼球,這些結構你還能認出來嗎?
補充講解眼球各結構的特點及功能。
3、觀察PPT上貓的瞳孔大小的調節,你能發現什么規律?人也會有這種變化嗎?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一下。
比如:用手電筒照射同學的眼睛,觀察瞳孔變化;或者先觀察一位同學的瞳孔大小,然后用手捂住眼睛,過一會松手,觀察瞳孔變化;或者觀察同學從教室內走到教室外時瞳孔的變化等等,選擇一樣在教室內能完成的探究。
學生自主學習眼球結構,能說出眼球模型中各結構的名稱
根據教師屏幕中出示的眼球,學生進行解說。
觀察分析:貓的瞳孔在暗處比在亮處大。
推測人也會這么變化。然后設計實驗方案。
采取根據問題自學、討論和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瞳孔的變化,引導學生大膽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驗能力。
視覺的形成
二:視覺的形成過程
1、請大家根據眼球的結構分析:假如一只黃蜂朝你迎面飛來,你是如何看到它的呢?
學生分組討論整理: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
2、視網膜上成像后我們就看到物像了嗎?我們實際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嗎?這是為什么呢?
講解:視網膜上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還要把圖像信息通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的特定區域—視覺中樞,才能產生視覺。
3、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視覺的形成過程:
物體反射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大腦特定區域
強調:能透過光線的是角膜和瞳孔;對光線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狀體和玻璃體;成像的部位是視網膜,成的像是倒像;視覺的形成部位在大腦的特定區域。
學生結合課本第79頁最下面一段文字解決這一問題。
觀察與思考,嘗試建立圖像信息通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的特定區域—視覺中樞,才能產生視覺的概念。
用結構名稱和箭頭表述視覺形成的過程。然后利用學案,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完善。
借助教材圖片,并結合模型、幻燈片、圖示等,引導學生歸納視覺是怎樣形成的。
近視的成因及預防
三、近視的成因及預防
1、觀察PPT上正常眼和近視眼所看到的景象的差別,引導學生思考近視給人造成的不便。
2、借助圖示分析。
(1)我們為什么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呢?借助圖示引導學生對比分析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時晶狀體的曲度。
提問:那么近視是怎么形成的呢? 怎樣讓模糊的物像變清晰?
(2)在讓學生觀察圖示中正常眼和近視眼眼球的差別,分析近視的成因。
教師:戴什么樣的眼鏡呢?哪位同學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視鏡。
3、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課本82頁圖4-51總結預防近視的方法。
教師指出大部分同學的近視都是由于過度用眼,長時間近距離看書,不注意用眼衛生造成的,開始階段都是假性近視,進行適當的矯正應該是能恢復正常視力的。
4、眼操結束,學生認同應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保護好自己的眼睛。
通過對比和分析,嘗試總結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原因。
請大家閱讀課本第81頁內容,結合圖示,分析近視的成因。
嘗試說出矯正近視的一般方法。
學生交流如何保護視力。強調做到“三要”、“四不看”,并應用到生活中去。
認同應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保護好自己的眼睛。
在對視覺形成的基礎上,繼續利用圖示,幫助學生理解近視的成因與預防。借助教材圖4-50認識矯正的方法。同時采取學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嘗試為什么近視預防要做到“三要”和“四不要”。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保護好自己的眼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第六中學”,所屬分類為“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第六中學”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