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人體的呼吸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蘇科版初中生物七上第7章第2節第2節人體的呼吸_江蘇省 - 揚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體的呼吸》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本課時與課標對應的內容
“教師應從生物圈的角度引導學生開展人和生物圈關系的多種探究活動,認識人類依賴的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都是生物圈的組成部分,意識到生物圈中的人對生物圈應盡的責任。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活動建議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11版)”。 二、設計思路
在第1課時“呼吸系統組成”及“呼吸運動”基礎上,本節課繼續討論“氣體交換”和“運動對呼吸的影響”。“氣體交換”內容比較抽象,因而在教學中安排一個分組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體驗人體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在組成上的不同,同時培養了學生合作能力和實驗的技能,學生可以用PAD記錄實驗的過程,便于課后復習。“肺部和組織處的氣體交換”是理解的難點,在學生通過列舉生活中的事例明白氣體交換的原理——氣體擴散后,利用“e學習”平臺向學生推送三個動畫資料,由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然后概述肺泡處和組織處氣體交換的過程,以此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對信息進行整合、自學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運動對呼吸的影響”這部分內容相對簡單,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明影響肺活量的因素、影響肺部健康的常見疾病并說明如何增強肺的功能,從而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關注自己健康的教育。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目標:
1.概述人體肺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的過程; 2.說出運動對呼吸的影響;
能力目標:
1.嘗試運用模擬實驗說明科學道理; 2.培養獲取信息以及對信息的處理能力; 3.培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珍愛生命,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 2.養成熱愛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
重點:人體肺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
難點:對人體肺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的過程的理解
四、教學策略與手段
根據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運用的教學策略為由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的認知策略。教學模式為:實驗感知→現象描述→歸納總結。采用的教學手段為:分組實驗、動畫圖片等資料分析、自學與合作學習、利用PAD進行分組研討、搶答、檢測等。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復習上節課的主要內容,提出問題: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通過前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通過呼吸運動,外界的氣體進入肺,肺內的氣體排出外界,那么進入肺的氣體和排出肺的氣體在成分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二)新知構建
1.探究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的成分變化 實驗感知:
老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120-121相關內容,仔細觀察圖7-10,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根據老師提供的器材完成探究實驗(對實驗過程攝像保存)。討論下列問題:(舉手展示)
① A瓶與B瓶裝置有何不同?
② 吸氣時夾子該夾緊何處?呼氣時夾子又該加緊何處?為什么? ③ 觀察吸氣和呼氣時錐形瓶內石灰水的變化,分析原因。 現象描述:
學生描述兩個裝置的區別、呼氣和吸氣時夾子夾緊的位置以及實驗中的現象。 歸納總結:
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得出吸氣和呼氣時兩個瓶中石灰水顏色不同主要是因為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在成分上的差異。
教師利用pad向學生推送一個主題研討:
通過分析得知吸入的氣體中氧氣含量高,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增多?那么氧氣跑哪去了?人體內的二氧化碳是怎么產生的?
(學生在Aischool的畫廊中書寫并上傳)
教師點撥:細胞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氣,把細胞內的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最終通過呼吸系統排了出來,所以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少了而二氧化碳增多了。 設計意圖:
給學生提供親自動手實驗的機會,在實驗中,教師沒有告訴學生如何去做,而是讓你給學生自己認真觀察兩個瓶子裝置的不同,通過實驗理解為什么吸氣和呼氣時夾子要夾不同的位置。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的能力。向學生推送主題研討,目的在于讓學生聯系舊知——細胞的呼吸作用。通過聯系舊知,指導細胞消耗了氧氣產生了二氧化碳是呼出氣體中氧少了二氧化碳多了的原因。
2.人體內氣體的交換過程 現象感知:
學生閱讀 P121-122相關內容,觀察圖7-11,認真觀察老師推送的“肺泡處氣體交換”、“組織處氣體交換”、“氣體交換全過程”三個動畫,學生合作學習,并討論下列問題
①氣體交換的原理是什么?請列舉生活中的事例說明。 ②回顧肺泡適合于氣體交換的特點。 ③ 描述肺泡內的氣體交換過程。 ④ 描述組織內的氣體交換過程。 現象描述:
學生認真根據相關要求進行自學和互學,對第①、②兩個小問由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進行搶答。第③、④兩個問題請學生到講臺上對著動畫給大家講述,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歸納總結:
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由于吸入肺泡內的空氣中,氧的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少。因此,靜脈血流經肺泡外的毛細血管時,如圖所示,氧便由肺泡擴散到血液里;同時,靜脈血里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肺泡中。經過這樣的氣體交換,靜脈血就變成了含氧豐富的動脈血。氧從肺泡進入血液以后,絕大部分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通過體循環,將氧輸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里。
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由于細胞中的氧氣被消耗掉了,所以所以組織細胞中氧氣的濃度最低,周圍毛細血管內的氧氣向細胞內擴散;組織細胞利用氧氣分解有機物,得到水、二氧化碳同時釋放能量,所以細胞內的二氧化碳濃度最高,便向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擴散。這一過程,也叫組織換氣。
老師板書呼吸過程的幾個環節:
設計意圖:
把抽象的、學生無法看見的肺泡處和組織處的氣體交換過程用動畫展示出來,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三個動畫從局部到整體形象展示了人體氣體交換的過程以及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過程,化繁為簡,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3.運動對呼吸的影響 現象感知:
學生閱讀教材P122以及信息庫P127,聯系生活實際,思考下列問題: ① 什么是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反映了什么? ② 肺活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
③ 你知道影響肺部健康的疾病有哪些? ④ 如何增強肺的功能? 現象描述:
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如體檢時檢測肺活量,描述如何測量肺活量以及肺活量的影響因素,通過分析指導肺活量是衡量肺功能的重要指標。再如聯系呼吸系統的相關疾病如氣管炎、肺炎等了解影響肺部健康的常見疾病。 歸納總結:
肺活量是人體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標,它反映一個人肺部的換氣能力。肺活量的大小與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胸圍、健康狀況等有密切關系。人體會發生多種影響肺部健康的疾病,如氣管炎、哮喘、肺炎以及職業病塵肺病等。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如跑步、游泳等可以使肺部得到鍛煉,增加肺活量。 設計意圖:
本部分內容比較簡單,與生活聯系密切,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聯系生活實際,即可理解教師提出的問題。通過PAD設置搶答,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可以使不愿舉手的同學得到展示的機會。通過本部分的學習讓同學們理解影響肺活量的因素、影響肺部健康的常見疾病以及如何增強肺的功能,從而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關注自己健康的教育。 (三)練習鞏固
利用PAD向學生推送幾道練習,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設計意圖:利用“e學習”平臺,學生在答題后,學生提交的答題結果在教師端便會自動生成統計結果,這樣教師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一目了然,教師可以通過反饋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六、板書設計
1.氣體交換的原理: 氣體擴散
2.氣體交換的過程
3.運動對呼吸的影響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人體呼吸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講述了呼吸系統的組成以及人體呼吸運動。所以在課堂開頭通過復習舊知,提出“進入肺部和從肺里排出的氣體一樣嗎?”的問題,引入新課。設計探究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吸入氣體和呼出氣
體的變化,在試驗時,沒有給學生太多的提醒,讓學生自己觀察裝置中兩個瓶子的差異,自己體會在吸氣和呼氣是夾子該夾住哪根橡皮管,同時觀察吸氣和呼氣時氣體的變化。實驗的現象和明顯,通過自身體驗、探究也明白了為什么裝置要這樣設置。接下來設置一個主題研討,這對實驗結果,問: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成分含量有什么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發表意見是,前一個問題學生都能回答出,但對于原因學生不能很主動與前面學過的呼吸作用知識聯系起來,在這個地方耗時較多。在教師的提醒下學生忽然如夢初醒,想起了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呢?學生基本都能描述出來。教師展示呼吸作用的過程公式,提出問題:細胞呼吸需要的氧氣從怎么樣到達細胞的,細胞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怎么樣排出體外的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探究:肺泡處的氣體交換和組織處的氣體交換。推送三個動畫,由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教師提出的幾個問題,重點是放在描述肺泡處和組織處的氣體交換過程。部分學生自帶的PAD不能顯示動畫,影響了觀察。課能是受此影響,學生理解不全面,在展示的時候部分學生理解有偏差,積極性也不夠高。但上臺展示的學生很大方,獲得大家好評。在學生展示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在黑板上寫出呼吸作用的從整個過程。最后一個環節關于運動對呼吸的影響,有學生自主學習完成,難度不大,教師設計幾個問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然后展示。因為時間的關系關于“塵肺病”的知識沒有拓展,此為遺憾。最后鞏固環節,推送5道選擇題,第二道正確率稍低,是75%,其他都在90%以上。錯因應該是學生沒有把幾個選項看完,ABC三個選擇項的描述都正確。D選項是以上都對,該選D 。選擇了第二道幫學生分析了錯因。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