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我的環保小搭檔
所屬欄目:品德社會生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12課《我的環保小搭檔》河北省 - 張家口市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我的環保小搭檔》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我的環保小搭檔》是人教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12課,也是第三單元“綠色小衛士”的最后一課。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身邊的環保搭檔,樹立環保意識,養成環保生活的好習慣。本課主要分為“環保有搭檔”和“展示我的環保搭檔”兩大板塊。第一板塊引導學生明白環保可以有搭檔,并知道哪些是生活中的環保搭檔。第二版塊引導學生通過行動體驗和展示分享,豐富彼此的環保經驗,養成環保生活的習慣。 【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年齡尚小,許多學生對于環保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有限,對身邊一些環保產品、環保行為感知力不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課通過具體事例幫助學生理解環保的概念,并通過操作性的活動向學生滲透環保生活的意識與方式。 【教學目標】
1、通過圖片、視頻和小組合作等方式,了解并制作環保小搭檔。 2、了解相關法律,樹立環保意識,爭做綠色小衛士。 3、激發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保護環境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身邊的環保小搭檔。 2.制作并展示自己的環保小搭檔。 3.能夠從自身做起,爭做綠色小衛士。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蘋果樹、蘋果卡紙、便利貼等教具。 學生準備:環保小制作、便利貼。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師:歡迎你們來到今天的環保課堂。
小主持人: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水、空氣、紙都是需要珍惜的寶貴資源。但是,要做一名合格的綠色小衛士,我們不僅要珍惜這些資源,更要學會環保生活。怎樣才能做到環保呢?有一位大哥哥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我們一起看看他的環保故事。
播放視頻:《美人魚呼吁全球環保》
小主持人:誰來說一說,視頻中的大哥哥在干什么?
生1:熱愛環保的大哥哥,清除了隨意亂貼的小廣告,決心要用實際行動呼吁大家環保,做一個漂亮的美人魚作品,這其中有人們喝完飲料的杯子、操場上隨意丟棄的易拉罐,用完的舊紙箱,沒電的廢電池,廢棄的塑料瓶、報紙等等的幫助。
小主持人:希望我們都能行動起來,從身邊做起,成為綠色傳播的使者。 師:感謝你們與大家分享。同學們,我們就要像視頻中的大哥哥一樣愛環保,我們今天這節課要一起行動,來制定環保能量樹計劃
二、了解環保小搭檔 1、說環保
師:(出示ppt)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的家園,需要我們愛護她。重視環保,保護地球,可以讓我們的家園更美好。你知道什么是環保嗎?
生1:環保就是愛護環境
生2:環保就是節約不浪費……
師評:同學們說的真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積極為環保做出自己的貢獻。那么,在生活中怎樣才能做到環保呢?有的小朋友就犯難了。如果有個小幫手就好了。也就是環保小搭檔。(板書)
2、了解其他小朋友的環保搭檔
師:出示ppt,兩幅圖片。你們瞧,這兩位小朋友給自己找到了哪些環保小搭檔呢?為什么說他們是環保搭檔呢?仔細觀察。
師:(出示ppt)哪位同學來說說小明的環保小搭檔?
生1:水壺是小明的環保搭檔。小逸每次運動完后,就用水壺來喝水,水壺可以重復使用,而如果用一次性紙杯或者礦泉水瓶的話,用完就會丟棄,浪費紙杯就是浪費紙。小水壺幫小男孩節約了紙,所以水壺是他的環保搭檔。 (說完舉起自己的水壺)以后我也把小水壺當成我的環保小搭檔。
師:同學們,你們平時用水壺喝水嗎?水壺也是你們的環保小搭檔。其實,生活中還有好多一次性用品,我們可以找個小搭檔來代替它們。
生2:小樹、鐵鍬和爸爸是小宇的環保搭檔。春天到了,小宇和爸爸拿著鐵鍬來到山上植樹,小樹可以美化環境,凈化空氣。
師:同學們,在我們張家口2018年的4月到5月,也舉行了張家口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可以讓我們的張家口成為綠色城市。小樹、鐵鍬是他們的環保小搭檔,老師也希望你們有機會也多多參加植樹活動,擁有這樣的環保搭檔。
你們看,視頻中的小朋友,他們的環保搭檔是什么?(播放公益廣告) 生1:收集垃圾的大桶是他的環保搭檔;為了保護森林和樹木,自帶餐具是他的環保搭檔;為了節約木材環保鉛筆也是他的環保搭檔;少用電池減少污染,拼插玩具是他的環保搭檔;不用一次性洗漱用品,隨身的洗漱用品是他的環保
搭檔。 還有什么?
師:(出示圖片)同學們,你們再看看圖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他們把飯吃的干干凈凈,不浪費糧食。
師:是呀,同學們,其實,環保搭檔不僅可以是一些綠色的產品、物品,還可以是像這樣不浪費糧食的行為。(板書)像這樣的環保搭檔有很多。
三、前置小研究組內交流
師:課前老師給同學們都布置了前置小研究,誰來讀一讀問題? ppt出示:怎樣做才能環保呢?
師:大家相信同學們課前一定記錄了自己是怎樣做到環保的。接下來我們就進行組內交流,先來看要求,找同學讀。
ppt出示要求:
1.說一說:組內交流各自的環保小搭檔
2.寫一寫:在便利貼上寫下環保搭檔的名稱并帖在大蘋果上。 3.貼一貼:組內交流結束組長把大蘋果貼到環保能量樹上。 4.展一展:向全班展示本組的環保小搭檔。 師:聽清要求了嗎?現在開始組內交流。 學生組內交流,老師巡視指導。
我們今天就來舉辦一場環保搭檔推介會,把我們更多的環保產品和行為分享給同學們。
四、秀出我的環保小搭檔
剛才在組內交流中,老師看到你們的環保搭檔不僅有創意,還很精致。那我們接下來秀一秀自己的環保搭檔。
哪個小組上臺展示你們組的環保小搭檔?
生:因為 ,所以 和 是環保小搭檔。 組員:你們看,我用洗衣液的的瓶子做了一個花盆,里面種上了蘆薈。這樣不僅利用了廢舊的東西,還能裝扮我們的生活。
師評:看來,我們可以重復利用一些廢舊的材料,讓它們繼續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作用,美化我們的生活。你們有同學做了類似的有創意地東西嗎?
生補:我用廢舊的飲料瓶做了一個飛船模型。這是我的玩具。我先把飲料瓶剪開,然后用舊紙箱剪成這樣的形狀,粘在上面。它不用電池,還是用廢舊物品做的。它還可以當存錢罐。
師評:你的小手真能干,也很愛動腦筋。既環保還能玩兒,真是一舉兩得。你們想不想做一個這樣的玩具呢?下去你也可以試一試。
生補:我和媽媽平時去超市都是用我家的購物籃,不買塑料袋。塑料袋用了之后就會隨意丟棄,并且刮在道路兩旁的樹上,破壞了環境。我們每次都能減少使用很多塑料袋。
師:塑料袋有什么危害呢?(出示ppt)你們平時購物時,都用什么呢? 生:舉起我平時用的是布袋,并且這個布袋是我奶奶用舊的衣服縫的,我用它平時來裝書。
師評:這一組小朋友的做法很有創意呀。這個布袋可是幫了不少忙。她的這種舊物利用的行為老師更提倡。
生補:我們平時還不隨地亂扔垃圾,我會把垃圾分類放。 師:誰在街上見過這樣分類的垃圾桶?分為哪幾類? 生:分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舉例說明。 生補:我平時吃飯,從不剩飯,不浪費。
生補:我每次去衛生間洗手都把水龍頭關小,然后再洗,這樣可以節約用水。
生補:我的媽媽平時也節約用水。把洗菜的水用來澆花,還可以沖廁所。 生補:我每次當教室里沒人時,我就隨手把燈關掉,節約用電。 師:老師也希望你的這個好的環保習慣能感染更多的人。
生補:我喜歡騎自行車,每次出門我們都騎自行車或者坐公交車,這樣可以減少尾氣污染。
師:環保可以裝飾我們的生活,讓生活更美好。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環保能量樹已經長出了甜美的果實,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驕傲!
五、補充環保知識
師:同學們,其實環保不光是我們學生在學習,在行動。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們都在重視環保。
出示ppt,環保有義務,中國環境保護法,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
師:同學們 ,你們知道為什么要將環保寫入憲法嗎?
說明環保是我們每個公民必須做到的,我們應該愛護我們的家園,保護我們的環境。為了引起人們的重視,特此還設立了重要的日子來呼吁人們環。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 。
同學們,我們要做環保的小衛士,還要讓更多的人行動起來,一起來為環保助力。就像“塞罕壩”的人民一樣。有同學不禁問“塞罕壩”是哪里?
師:有聽過的嗎?清朝后期,由于國力衰退,侵略者掠奪性的采伐、連年不斷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農牧活動,使這里的樹木被采伐殆盡,大片的森林都消失了,到解放前夕,塞罕壩由“林蒼蒼,樹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皇家獵苑蛻變成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沙起好荒涼”的沙地荒原。60年代的塞
罕壩,更是集高寒、高海拔、大風、沙化、少雨五種極端環境于一體,自然環境十分惡劣。
可就是塞罕壩林場的三代建設者們,他們不向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環境低頭,用堅韌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一代接著一代干,種樹造林,用55年的不懈努力終將塞罕壩變成了一道綠色的屏障。從“一棵松”到“百萬畝”,從茫茫荒原到生態寶地,幾代塞罕壩林場人伏冰臥雪、艱苦奮斗,在高寒沙地上書寫了改天換地的綠色傳奇,鑄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塞罕壩精神。“草木植成,國之富也。”播放ppt
今天的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凈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郁郁蔥蔥的林海,成為職工改善生活、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塞罕壩林場建設實踐,深刻印證了“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論斷,深刻詮釋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五、小結
我們可以為未來的地球留下些什么?反思我們當下的生活,評價自己的行為習慣是否綠色環保,為地球的美好未來可以做些什么?ppt出示小詩
師:同學們,“綠色小衛士爭章活動”還在繼續,請在課后每天完成《環保搭檔卡》。從我們身邊做起,只要改變我們的一些生活習慣,形成綠色生活的觀念就可以做到。希望同學們可以和自己的環保小搭檔一起,環保生活,爭做優秀的綠色小衛士!
同學們請和老師一起承諾《做環境的守護人》。
同學們,希望我們和環保小搭檔一起,都成為環境的守護人。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