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第三屆全國統編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六年級上冊第26課《好的故事》湖北 夏芳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六年級上冊第26課《好的故事》湖北 夏芳
好的故事
——六年級上冊第26課《好的故事》教學設計
文本教學解讀:
《好的故事》是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二篇教讀課文。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是魯迅于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描寫了“昏沉的夜”里“我”所夢見的一幅交織著“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生活圖畫。課文首先寫昏沉的夜,接著寫由記憶在恍惚中進入夢境,并對夢境的美麗、幽雅、有趣進行了具體而生動的描繪,最后寫“好的故事”破滅,又回到“昏沉的夜”。反映了美好希望與殘酷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作者對“好的故事”的“真愛”,想要“追回、完成、留下”,也表現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贊美,當然,也有一些情感更在希望與絕望之外。從全文來看,作者仿佛是與自我對話,在講一個并沒有“故事”的“好的故事”,以散文的形式,語言極其詩化,“一天云錦”“萬顆奔星”“縷縷的胭脂水”等,色彩明麗,意境深遠。各種境物的直接鋪排,讓語言自然樸素又錯落有致,給人以極豐富的想象空間,滿了聲韻美和散文詩特有的節奏美。無論是文字的內容、內蘊還是形式,都是走近魯迅的很好的通道。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走近魯迅”,本課中要完成的單元語文要素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針對要點:落實語文要素如何避免概念化、標簽式的講解與機械訓練。
教學理念:與文本本身相比,更充分考慮編者意圖和學生起點,把難文教得適切一些。
教學目標:
1.識字學詞:能在語境中,借助相關資料理解難懂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抓住關鍵句段,體會夢境的“好”。
3.能借助資料,體會文中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從而走近魯迅。
課前預習:1.熟讀課文。2.課前搜集資料,了解1925年前后的魯迅。
教學過程:
一、遠或近:“我與魯迅”
1.出示老師照片:生日1981年9月26日
2.由我來跟大家講魯迅,有一種奇妙的緣份:出示魯迅照片:1881年9月25日
交流:你覺得魯迅離你遠嗎?
3.讀課題。
【意圖: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內容。“資料”的獲取有很多種方式,生活中有太多信息都可以成為資料,比如,作為老師的我和魯迅的生日正好有這樣的奇妙相遇,可以作為資料一用。這里,以生活作資源,力求在一個自然的氣氛中學習魯迅!
二、好或昏沉:故事與夜
(一)整體感知
1.預習檢測:課文的結構圖:哪些自然段寫了“好的故事”。(完成結構圖)
2.引導看結構圖:
小結:“好的故事”起于“昏沉的夜”,碎于“昏沉的夜”。
3.去文中找找:“故事”出現了幾次?“昏沉的夜”出現了幾次?
小結:先生是要重點寫“好的故事”
【意圖:本文對于學生來說,閱讀的難度很大,難在對于語言的具體理解。把整體感知的點放在結構,更直觀,既是對于文本的整體把控,也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通過概括后再觀察本文的結構,毫無疑問,寫作的重心是在好的故事:除標題外,文中6次直接用到“故事”,2次用“昏沉的夜”,這樣的信息抓取,只需要學生能觀察到語言的形式層面即可,降低學習的難度,建立學習的信心,同時,對全文的對比學習也是一種鋪墊!
(二)品味故事之“好”
1.默讀3-8自然段,充分感受故事的“好”和語言的“好”,哪一處描寫讓你覺得“最好”,勾劃出來,寫點批注。
2.交流:預設三個點,重點交流更宜于學生理解的“豐富的事物與音韻之錯落”(分好詳略)。
1)豐富的事物與音韻之錯落: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引導讀好:逗號的停頓——句中的分節停頓——邊讀邊想象畫面)
2)形色的變幻與動態之奇幻:隨著每一打槳……在一瞬間……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于無窮。
(引導讀好:動的畫面,加入自己的想象。如果朗讀能力較強,可以嘗試讀好變化的“回環”<無窮盡>。)
3)奇妙的交織與色彩之明麗:河邊枯柳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丈紅,該是村女種的罷。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里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如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動著。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云中,白云織入村女中……。
(引導讀好:各種各樣的紅——白云——碧水——青天。)
小結:
這些“好”,先生用三個詞來形容:美麗、幽雅、有趣。配樂讀,讀出“好”。
【意圖:魯迅的文字極具音韻美,特別是這樣清麗的文字,必須用讀來感受,來表現,來交流。對于學生而言,會有些不甚理解的地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只能用“讀”來進行模糊的表現,利于培養語感與尋找到更適合的學習魯迅的方式。先用配樂,意在先把學生快速地從上一個環節對于結構的理性思考中拉進到感性的語言品味中來。事實上,魯迅本人也強調“讀”的。】
三、希望或失望:魯迅與故事
轉折:再看結構圖,引導質疑:讓這好的故事起于昏沉又碎于昏沉,魯迅先生想表達什么呢?
1.補充資料:課后閱讀鏈接1
一個“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閉眼休息的剎那間,在蒙朧中看見一幅很美麗的生活的圖畫,其中“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這一幅美麗的生活圖畫也絕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實的,它像記憶中的江南農村的美麗景色那樣實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樣分明……作者希望著這樣美麗的生活,是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選自馮雪峰的《論<野草>》
(提示:提取資料中的關鍵信息。)
1)小結:希望。
2)引導對比讀:昏沉的夜與“希望”。
美好的夢境是昏沉的夜里顯出的一絲希望之光。夜越昏沉,這美麗的夢境越閃亮。
師生完成對比讀:
a部分:鞭爆的繁響在四近,煙草的煙霧在身邊:是昏沉的夜。
b部分:
我在蒙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
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于無窮。
現在我所見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
現在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
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
但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
2.引導思考:好的故事是希望的話,“昏沉的夜”又是什么呢?
1)補充資料:閱讀鏈接2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現實是“昏沉的夜”,沒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夢中看見;醒來卻“只見昏暗的燈光”,“何嘗有一比碎影”。表現了作者的悵惘和失望,也表現了作者的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但作者最后還是堅信他看見了一篇好的故事,雖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現實中,他強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繪得非常“美麗、幽雅、有趣”,艷絢多姿;表面是在描寫風景,眷戀故鄉的景物,實際是有所象征或寄托……——選自李何林的《魯迅<野草>注解》(提示:提取關鍵信息:悵惘、失望、矛盾……)
1)小結:是失望,是悵惘,是矛盾
2)再次品讀:
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品味其中魯迅先生在“失望與悵惘”中對于希望的執著追求。
3.再聊魯迅印象。
【意圖:對于本文象征意義的理解是抽象的,如何化解呢?一是引入資料,資料的引入去概念化,作為一種輔助,讀資料的方法區別于讀文,抓取關鍵信息。二是“讀”——用反復的對比讀來突出作品中的種種對立,只意會,不言傳。反復三次對比:正面,好的故事是什么,比出“希望”;反面,昏沉的夜是什么,比出“失望”與“悵惘”;追問,“我終愛這一篇好的故事”,問出“執著的追求”,以此內容與形式的融合,完成對于語言背后象征意義的理解!
四、尾聲或序言:我與魯迅
1.引導:《好的故事》選自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是第十篇。在反復品讀《野草》的23篇作品的時候,我發現:
資料補充《野草》:
第十二篇《死火》的開頭是這樣的:我夢見自己在冰山間奔馳。
第十三篇《狗的駁詰》的開頭是這樣的:我夢見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第十四篇《失掉的好地獄》的開頭是這樣的:我夢見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獄的旁邊。
第十五篇《墓碣文》的開頭是這樣的:我夢見自己正和墓碣對立,讀著上面的刻辭。
第十六篇《頹敗線的顫動》的開頭是這樣的:我夢見自己在做夢。
(課件標紅“我夢見自己”,引導發現關鍵之處)
2.結語:錢理群語——讀魯迅,必讀《野草》。
【意圖:魯迅先生的“深刻”,只有在他的作品中去品味,課的結束是閱讀魯迅的開始,去往更廣闊的魯迅的世界,認識更為個人化的、立體的魯迅,為閱讀《野草》埋下一顆種子!
板書設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