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大賽五年級上冊第21課《楓橋夜泊》云南曲靖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大賽五年級上冊第21課《楓橋夜泊》云南曲靖
五年級上冊第21課《楓橋夜泊》
一、 教材分析
《楓橋夜泊》是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21課,安排在第七單元開篇《古詩詞三首》中第二首,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四時景物皆有趣”,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而《楓橋夜泊》是一首七言絕句,它的特色是情與景交織在一起,詩中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有景有聲,有動有靜。通過寫江南夜景月落烏啼,寒霜滿天,江楓漁火,夜半鐘聲等景象,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愁,家國之愁,失意之愁。全詩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系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是寫愁的代表作。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有了四年多的古詩學習經驗,可以借助注釋,工具書、課本插圖、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建立起對詩歌的一個整體感知,對學習古詩也有一定的熱情,而且積累了一些不同題材的古詩,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三、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以其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意象,真摯的情感,優美的意境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富有意趣的對話空間。本課試圖利用詩歌文本特點,搭建師生對話平臺,引領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進行一次充滿情趣和美的對話。
四、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了解古詩內容,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和默寫古詩。
2.借助注釋、插圖理解詩句,能用自己的話完整描繪古詩,初步體會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感受古詩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3.通過想象、情境誦讀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領悟古詩的意象和意境,感受古詩的情感美和藝術美。
五、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誦讀古詩,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畫面,感悟本詩意境。
2.教學難點
入情入景,層層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和詩人抒發的情感。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資料卡
七、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1.談話激趣。
2.以詩談話,為營造詩意課堂做準備。
出示《詠柳》、《小池》、《山行》、《江雪》 四首詩
3.感情升華,引出本單元人文主題。
無數的詩人吟詠了無數的春夏秋冬,這正應了我們課本中的一句話:四時景物皆成趣(生讀)
這濃烈的情感融入四季不同的景物中,老師還想送給你們一句話:
一切景語皆情語(生讀)
【教學過程】
一、一詩一景總關情
(一)以詩導入
“一詩一畫一故事,一文一情一人生”。 自然界的春花秋月,陰晴雨雪無一不觸動著人們敏感的情思。
李白邂逅了那一輪明月,便有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查慎行邂逅了黑夜之中的漁火,便有了“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杜甫邂逅了那一夜寒霜,便有了“寒霜問頂催人老,冷雨欺窗擾夢涼”。
而張繼邂逅了那一晚秋夜,便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請跟老師一起寫詩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詩歌喚起學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
(二)解題
1.“泊”字的解讀。
2.那從詩題中你還知道了什么? (引導學生學會借助看注釋的方法來學習古詩)
3.誰可以用自己的話來完整地說說題目的意思?
詩題告訴了我們地點、時間和事件
4.稍加停頓讀好詩題。
(三)初讀
1.學古詩首先要反復讀。請同學們打開課本92頁,自由讀這首詩,把它讀通讀順。
2、指名讀。
2.師生合作反復讀古詩
【設計意圖:此環節由字到詞到讀古詩,層次分明,在理解詩題中滲透古詩讀的節奏和學習的方法。】
二、一詩一畫感愁緒
(
一)畫面感愁
1.默讀古詩,出示自學提示:
(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用圓圈圈起來。
(2)借助注釋、插圖、生活經驗等初步理解古詩。
2.反饋: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3.學生分別在黑板和資料卡上完成景物的標注。
4.談感受:通過這些景物,你感受到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呢?你是從哪一個景物中感受到的?
5.同桌交流: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用
完整的話語將這首詩的畫面描述給同桌聽。
6.反饋匯報。
(二)抓詩眼——愁
1.抓詩眼,相機板書:這種種復雜的感受都凝聚在整首詩的一個字眼之中,那就是——板書:愁。
2.誰能用愁來組詞?
(三)以詩悟詩感愁
1.詩句襯愁:因“愁”李白曾寫下:【有詩句】
因“愁”李煜曾寫下:【有詩句】
因“愁”張繼也寫了這《楓橋夜泊》。
2.誦讀感悟愁緒。
(四)
字字落愁
1.我們除了能從景物中感愁,還能從詩中的動詞中感愁,出示自學要求:
(1)默讀詩文,動詞下面打上“.”
(2)想一想哪個動詞最觸動你,為什么?并簡要批注。
2.反饋:你找到了哪些動詞?哪個動詞最觸動你的心,為什么?誰來說一說?(初步感受動靜結合的描寫手法)
3.齊讀古詩
【設計意圖:讀、悟、說,是這一板塊的設計主體。這首詩前兩句的布景密度很大,14個字卻寫了5種景象;后兩句卻很疏朗,只寫了一件事:夜聞山寺鐘聲。在教學過程中,抓住畫面讓學生在圖畫中找到相應位置書寫,理解詩文的同時,為后面理解“愁”做鋪墊。另外,動詞的圈畫批注,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感悟。月亮的升落,漁火的閃爍……動靜之中,愁緒層層而出。順勢引導學生去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在充分賞析表達之后,鐘聲傳來,學生的誦讀生響起,詩中的“愁”就融入了讀書聲中了。】
三、一詩一人寄愁情
1.閱讀資料卡:讀懂了詩中情,我們再來品詩中人,請快速閱讀老師發給你們的資料,思考他為何而愁?
2.交流:這是張繼的思鄉之愁,失意之愁,家國之愁。
3.再次吟誦古詩。
四、一詩一聲傳千年
1.詩歌誦讀。
2.默寫古詩。請同學們把這首詩按照我們第四單元所學的書法格式——橫向書寫或豎向書寫的格式默寫下來。
讓我們伴著《楓橋夜泊》的歌聲告別課堂,把古詩的美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設計意圖:由遠及近,經宋代的陸游、明代的高啟、清代的王士禎,再讀這首詩,感覺已全然不同。課的結束,在《楓橋夜泊》的歌聲中走出課堂。詩就這樣留在了學生的心里,詩的美就這樣伴隨著學生一起成長。】
附板書設計:
附資料卡設計:
張繼,唐代,《楓橋夜泊》是其代表作。他出身書香世家,從小精讀各種詩書,經過十年寒窗苦讀,決定去參加科舉考試。他的家人們都覺得他一定會高中,可是他卻落榜了。他無法接受自己落榜的事實,心里滿是愁苦。他想念父親,想念親人,想回到家鄉去,但已經回不去了。因為正值安史之亂,大批文人逃亡蘇州,張繼也隨著開始了漂泊生活。那年深秋,他租了一條小船,夜深了,他把船停在楓橋邊上,獨自一人站在船頭,周圍漆黑一片,忽然響起了悠遠的鐘聲,此時的他聽到了寺廟中傳出鐘聲,那是一種何等的孤獨、凄涼之感。這鐘聲敲進了張繼的心中,他又想起了遠在故鄉的親人,想起了落榜的愁苦。想起了自己一人獨自漂泊在外的孤寂,于是提筆寫下了這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這既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又表達了對自己處境的憂慮。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大賽五年級上冊第21課《楓橋夜泊》云南曲靖”,所屬分類為“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大賽五年級上冊第21課《楓橋夜泊》云南曲靖”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