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大賽三年級下冊第5課《守株待兔》_廣州市黃埔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大賽三年級下冊第5課《守株待兔》_廣州市黃埔區天韻小學
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5課
《守株待兔》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一、單元解讀
本單元以“寓言”為主題組元,是繼三年級上冊“童話世界”單元之后,第二次以文體組元,編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四則寓言故事,文體風格各異,涵蓋古今中外,為孩子們打開了走進世界寓言故事的一扇窗戶。
本單元需要掌握的語文要素:“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寓言,對寓言有過感性認識。這次專門編排寓言單元,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寓言。幫助學生形成對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初步認識。
二、教材解讀
《守株待兔》是一則中國古代文言文寓言故事,是小學階段繼三年級上冊安排《司馬光》后的第二篇文言文,選自《韓非子·五蠹》。《守株待兔》講述了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宋國的一個農夫,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從此他丟下鋤頭,整體守在樹樁旁邊等著,結果再也沒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被宋國人笑話的故事。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懂得不努力,想要靠好運氣過好日子,是沒有好結果的。教材從學生熟知的故事出發,引導學生繼續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積累文言文語感,繼續學習借助注釋、插圖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時通過文言文寓言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課文配有一幅插圖,是農夫放下農具守著樹樁等待兔子,希望再次得到兔子的場景。此插圖能幫助學生理解長句“因釋其耒而守株”,體會農夫希望天天能見到兔子的僥幸心理。
1.字詞解讀
全文一共有四會字是九個,二會字四個。比較難讀好的是后鼻音“耕”和翹舌音“釋”,容易字音混淆的是“冀”;要求寫的生字橫畫較多,如“耕、待、其”,注意書寫橫畫時要注意長短比例和距離,筆畫穿插避讓的有“株、耕、釋”,可以結合語文園地二的書寫提示,并關注字體左邊筆畫的避讓和右邊筆畫的穿插。
2.語言解讀
本課的筆墨十分精簡,只有短短39個字,表現了文言文的言簡義豐的特點。文中多單音節詞,如“耕”是“種田”的意思,“株”是“樹樁”的意思,“冀”是“希望”的意思。文中還有古今異義的字,如“走”是“跑”的意思,與現在的“走”的意思不相同。因為文言文中的基本句式、詞匯系統、語法系統和白話文差距較大,字義深奧,小學生是很難理解的,需通過各種朗讀及點撥,讓學生漸通其意。
3.課后習題解讀
本課的課后練習題體現出對三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學習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這種語言形式,激發對文言文的興趣。
第一道題:“把課文讀通順,注意讀好‘因釋其耒而守株’,背誦課文。”是要求學生能夠在朗讀文言文時,正確地斷句并讀得基本流利,初步獲得語感,并熟讀成誦,積累文言文。
第二道題:“借助注釋讀懂課文,說說那個農夫為什么會被宋國人笑話。”旨在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插圖等方法,了解文言文大意,并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分析和推測寓意。
第三道題:閱讀鏈接中的《南轅北轍》是現代文版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是對文言文版的《守株待兔》做了一個形式上和寓意上的補充對照。讀后,學生圍繞“故事中的坐車人錯在哪里”展開討論交流,比較閱讀兩篇文本相似之處,對比理解,揭示寓意。
【學情分析】
一、學情起點
經過兩年半的學習,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獨立識字的能力,能借助個別字的注音把課文讀準確。上學期學過文言文——《司馬光》,初步學習了借助注釋、插圖、聯系上下文等理解文言文的一些方法。此前也學過一些寓言,對寓言有過感性的認識,喜歡讀寓言故事,能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和事情把握故事內容。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對于《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故事比較熟悉。
二、本課提升點
1.注意文言文的長句,在理解詞句意思后,讀好停頓。
2.繼續學習借助注釋、插圖、聯系上下文等讀懂文言文的意思。
3.學習聯系文本內容推測寓意;能聯系生活實際,用舉例子解釋和拓展對寓意的理解。
4.能比較閱讀兩篇文本相似之處,對比理解,揭示寓意。
【設計理念】
1.古人云:“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把朗讀作為突破重難點的重要途徑,多讀精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讀中感悟寓意,從而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2.在必要時良好的示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文言文與學生距離較遠的關系,要讀出文言文的停頓、輕重、節奏、韻味,對于學生來講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學生不懂處示范,能讓學生更易親近文言文,激發朗讀的興趣。
3.語文既學內容也學形式,學法的引導是語文課上教師必須要關注到的。讓學生借助注釋、借助插圖等方法學習文言文,并在以后能自如地運用學到的方法來學習類似的文章,做到“舉一反三”。
4.對寓言蘊含的道理的理解,引導學生聯系文本內容通過合作交流感悟寓意,同時聯系生活實際加以理解和體會。
【教學目標】
1.認識“宋、耕”等四個生字,會寫“守、株”等九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讀懂課文,說出農夫被宋國人笑話的原因,感悟寓意。
4.能說出“閱讀鏈接”《南轅北轍》中乘車人所犯的錯誤。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借助注釋和插圖讀懂文言文。
【教學難點】
能說出農夫被宋國人笑話的原因,感悟寓意。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板塊一:聯系舊知,回顧學法
一、聯系舊知
1.聯系舊知,了解特點
出示課文。這篇課文很短,和我們平常學過的很多課文不同,它是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
這是我們學過的第幾篇文言文?回顧學過的《司馬光》。
從三年級上學期開始,我們就學習了文言文。《司馬光》是我們小學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
2.補充資料,感受特點
《司馬光》這篇文言文寫得非常精彩!有人說:它是個小劇本。只用了短短的30個字,兩句話,就寫了一個關于孩子們的故事,故事有驚無險,如同電影一樣。
同學們,《司馬光》這篇課文有100年的歷史了。這是民國教科書。第一篇課文就是《司馬光》。
二、明確目標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2篇文言文《守株待兔》,是一個寓言故事。
出示第二單元的單元導語頁,了解本單元的組元特點,明確目標。
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PPT出示:圈出語文要素: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回顧方法
1.復習方法
出示《司馬光》課后練習題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圈出“借助注釋”。
回顧學習《司馬光》時的方法:同學們,我們學習《司馬光》時知道了哪些重要的學習方法?
2.關注聯系
課件出示:《司馬光》注釋和古詩《山行》注釋,引導學生從古詩的學習中遷移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小結:學習文言文和學習古詩是一樣的,都要借助注釋。(板書:借助注釋。)
3.遷移方法
出示《守株待兔》的課文。讓學生借助注釋,可以知道這則寓言故事選自《韓非子•五蠹》。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回顧學過的文言文,因為這是三年級學生學習的第二篇文言文,再次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很有必要。引入單元導讀,幫助學生明確單元的學習要素。再回顧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旨在幫助學生復習鞏固舊知,明確運用“借助注釋”這個學習古詩和文言文的方法,遷移運用到本課的學習中。】
板塊二:搭好臺階,初讀課文
一、讀生字——奠基石
1.出示自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借助注釋,讀懂課文。
2.指名讀課文,檢查預習。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借助注釋,讀懂課文。
二、讀句子——搭臺階
1.出示句子,自由朗讀
宋人有耕者。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2.突出難點,指導朗讀
讀準“耕”字,讀準多音字“為”。
指導朗讀長句子: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三、讀課文——多嘗試
1.同桌合作讀課文。
2.老師范讀。
3.學生練習讀課文。
4.師生合作讀課文。
【設計意圖:文言文與現代文的表達不同,三年級的學生朗讀時候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本環節重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順課文,通過由字到詞,到句到篇層層遞進的朗讀,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為下一步理解課文做準備。】
板塊三:活用方法,初知其意
一、指導方法,理解詞句
1.聯系舊知,建立聯系
出示《司馬光》課文,圈出“登”“庭”等古今意義相同的字。
出示《守株待兔》的課文注釋,發現古今意義不同的字。
出示《司馬光》和《守株待兔》的注釋圖,引導學生建立聯系,活學活用。
2.指導方法,激發興趣
(1)了解“走”字古今字義的不同。
古今異義。出示:古:走 今:跑
古:行 今:走
引導學生從廣州話中了解“走、行”的意思。
出示“走”的字源,從古人造字中理解“走”的意思就是“跑”。
拓展“走”字的句子。
出示:百獸見之皆走。兒童疾走追黃碟,飛入菜花無處尋。
(2)了解“釋”的意思
根據同義構詞:釋放,幫助學生理解“釋”的意思。
拓展含“釋”的成語,理解“釋”就是“放”的意思。
出示:手不釋卷 、難以釋懷 、如釋重負
3. 借助插圖,理解句意
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單一:借助注釋,將詞語放到插圖中。
請同學們拿出學習資料袋,第一次小組合作學習。請你們借助注釋,將“耒、耕者、株”這些詞語放到插圖中相應的地方。
全班交流。
小結:借助插圖,我們很快就知道,“耒”就是“農具”;“釋耒”就是“放下農具”。農夫放下農具,坐在地上干啥?(守著樹樁/等待兔子)
看著插圖,理解“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的意思。
小結:同學們真會學習,借助插圖,一下子就弄懂了這句話的意思。
(板書:借助插圖。)
二、反復誦讀,讀中理解
1.老師范讀。
2.學生自由讀。
3.推薦學生讀。
4.配樂齊讀。
三、圖文對碰,深化理解
1.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單二。
出示學習要求:小組合作,為連環畫版本的《守株待兔》配上文言文的句子。
請組長打開學習資料袋,先拿出5張連環畫。再拿出句子卡。請同學們為連環畫版本的《守株待兔》配上文言文的句子。
2.匯報交流。請一個小組的同學上來匯報。
3.梳理課文,朗讀課文。(板書:讀懂故事。)
師生對讀句子:
故事的主人公是——想一想,對應哪個句子呢?
故事發生的地點——
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
小結:這樣“碰撞”,我們就能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把故事讀懂。(板書:讀懂故事。)
【設計意圖: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個版塊的學習,老師充分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四人小組借助注釋和插圖等方式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小古文與游戲、美術融合,學生看圖猜句子,高效地實現對故事情節的梳理。在舉一反三中體味到“文言不古,文言不難”的樂趣,激發學生高漲的學習興趣,正是“童趣”與“文趣”在課堂中相逢最生動的詮釋。】
板塊四:熟讀成誦,感悟道理
一、聚焦問題,理解寓意
1.理解“笑”的含義
出示句子: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誰能為“笑”組個詞?(大笑,微笑,嘲笑,譏笑……)
課文中是哪種“笑”呢?(指名說。嘲笑/譏笑)
兔子當然不可能再得到,而農夫反倒被人(嘲笑,譏笑)。
請同學們再讀這個句子。
2.聚焦“笑”的原因
質疑:農夫為什么會被宋國人笑話?
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單三:
討論:農夫為什么會被宋國人笑話?
宋國人笑話農夫,是因為 。
學生匯報交流。
小結:像宋國的那個農夫一樣,不知道變通,卻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是要被人笑話的。同學們不僅讀懂了故事,還明白了這個寓言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板書:明白道理。)
3.閱讀鏈接,拓展《南轅北轍》
請同學們快速默讀閱讀鏈接中“南轅北轍”的故事,讀完想一想:故事中的坐車人錯在哪里?(方向錯了。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
二、熟讀成誦,背誦課文
1.出示課文,學生試背。
2.指名學生背誦。
3.全班配樂背誦。
【設計意圖:揭示寓意要避免直白、生硬地說教。讓學生參與文本創設的故事情境之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評論,自然而然地揭示了寓意,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同時還拓展了說話,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板塊五:指導寫字,拓展閱讀
一、指導書寫,學生寫字
指導學生書寫“株”“耕”“釋”三個字
出示:“株”、“耕”、“釋”。
1.仔細觀察字的結構、位置和關鍵筆畫。
指導學生注意寫字有三看:一看結構,二看位置,三看關鍵筆畫。
看結構。這三個字,都是“左右”結構。
仔細觀察它們的位置,都是“左窄右寬”。
看關鍵筆畫。(當字變偏旁的時候,筆畫會有變化。這幾個字都是“捺”變點,體現避讓),撇穿過豎中線,體現穿插,這樣才能把字寫漂亮。
2.教師指導“耕”字的書寫。
同學們先看“耕”的書寫演示。
教師范寫:同學們伸出食指,跟老師一起寫“耕”字。“耒”字做偏旁,首筆是橫,末筆“捺”改“點”。“井”撇筆從豎中線右側起筆,撇向“耒”下側,體現穿插。
3.學生寫字。
學生練寫:同學們,請拿出筆練習“耕”字。書寫的時候,請注意坐姿端正,握筆姿勢也要正確。
寫字評價:寫完后,請對照看看。寫得好的,請給自己一個贊,沒有寫好的,自己改一改。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書寫生字的時候要做到頭正、身直、足安,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書寫的時候要注意觀察關鍵筆畫的“穿插”與“避讓”。所以,這個環節著重指導了“關鍵筆畫”。】
二、課堂總結,推薦閱讀
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借助注釋,借助插圖,通過多讀等方法學習了文言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課后,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同學們還可以閱讀《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這本書里面還有許許多多像《守株待兔》這樣有趣又富含深意的故事在等著你!
出示作業:
(1)把這個文言小故事講給家人聽。
(2)推薦閱讀《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設計意圖:寓言故事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樸實的思想,閃耀著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所以,推薦三年的學生閱讀《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把課堂引向課外。】
【板書設計】
5.守株待兔
讀懂故事 借助注釋
明白道理 借助插圖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