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善用法律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部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三框《善用法律》廣東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五課 做守法的公民
《善用法律》教學設計
一、目標
【課程內容表現標準】
3.3掌握獲得法律幫助和維護合法權益的方式和途徑,提高運用法律的能力。
表現標準
情感態度價值觀 知識
能力
提高依法律己、依法維權、依法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意識。
3.3.4訴訟手段和非訴訟手段。
知道未成人獲得法律幫助的方式和途徑。
懂得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不要硬拼,而要智斗。
確認訴訟是維護合法權益的最正規、最權威、最有效的手段;區別訴訟的類型和適用范圍;從實例中總結維護合法權益的各種有效的非訴訟手段;逐步提高依法保護自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
【教科書相關內容】《道德與法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八年級上冊第五課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三框 善用法律。
【教學目標描述及其評析】
目標1. 學生能說出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能區分它們的適用范圍。 目標2. 學生能結合案例,概括維護合法權益的各種有效的非訴訟手段,解釋非訴訟手段是常用的有效手段。
目標3. 結合典型案例,通過對比分析說明,能區分訴訟的類型和適用范圍。 目標4. 主動探索自我成長中的問題,提高依法律己、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運用恰當的方式維護合法權益,培養自己的責任感,敢于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重、難點】重點:未成年人獲得法律幫助的方式和途徑。
難點:生活中樹立起維權意識,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
怎樣運用不同的法律維權方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評析:第一個目標的行為動詞是“說出”和“區分”。“說出”意味著“再現”,這一目標屬于記憶性事實性知識類別,“區分”意味“分析”,這一目標屬于程序性知識。
第二個目標的行為動詞是“概括”和“解釋”,是理解這個類別中的認知過程,屬于理解概念性知識。
第三個目標行為動詞有“對比”和“區分”,“對比”意味著“比較”,“區分”意味“分析”。所以這一目標暗含著理解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識。
2
第四個目標中,探索自我成長中的問題,屬于元認知知識,“運用恰當的方式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敢于與違法行為作斗爭”,屬于運用程序性知識,因此這一目標是程序性知識與元認知知識的聯合。
表1 呈現這些目標在分類表中的位置
知識維度 認知過程維度
1.記憶 2.理解 3.運用 4.分析 5.評價 6.創造 A.事實性知識 目標1 B.概念性知識 目標2 目標3
C.程序性知識
目標1 目標3 目標4
D.元認知知識
目標4
二、教學活動
【任務分析】 1. 起點能力:
①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牢固地掌握了“法律”“違法行為”等相關知識,初步知道對權利最有效的保護是法律。
②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大眾媒體中已經初步接觸到一些侵權行為及維權途徑。 2、本課學習內容類型及其學習條件分析: ①本課屬于理解概念性知識的學習類別。
②學習條件是: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會接觸到有關維權的問題,并對此有自己的看法與思考。
3、上述兩項分析決定教學程序:
情境體驗→小組合作收集資料、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并展示,生成知識→教師引導學生歸納、運用知識→學生談收獲,教師引導升華,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發展。
4.課的類型:知識新授課。 【教學活動描述及其評析】
[告知教學目標] 課前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回顧社會規則的種類、法律的特征與作用,在此基礎上,明確本課時的目標, 學生能說出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能區分它們的適用范圍。學生能結合案例,概括維護合法權益的各種有效的非訴訟手段,解釋非訴訟手段是常用的有效手段。結合典型案例,通過對比分析說明,能區分訴訟的類型和適用范圍。主動探索自我成長中的問題,提高依法律己、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運用恰當的方式維護合法權益,培養自己的責任感,敢于與違法行為作斗爭。
3
評析:聯系前后知識,有利于保持知識和思維的連貫性,告知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自己新的學習任務。
[導入:活動一時事點評:]廣東一男童遭繼母家暴遍體鱗傷 警方已介入調查 評價:學生講評時事,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體現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導入正題,簡單明確。
[知識新授階段]
【1】活動二:依法維權的案例展示
學生課前已經收集了一些依法維權案例,由第三小組展示,每個組員講一個案例。 師:從學生所講的案例中提取維權的途徑進行板書,再引導學生進行歸納。
請問:上述途徑哪些是非訴訟?哪些是訴訟?哪些是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
引導學生生成知識:維權的手段包括非訴訟手段和訴訟手段。
評析:突破教學目標2的其中一點,即從學生所舉的案例中概括維護合法權益的各種有效的非訴訟手段。
【2】活動三:展示廣州市一些能夠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
學生課前收集了廣州市一些能夠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由第四小組展示,并講解這些機構的作用。
教師在學生講的基礎上補充并引導學生歸納。
評析:讓學生直觀感受身邊能夠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點撥啟發,助歸納。落實目標1學生能說出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能區分它們的適用范圍。
【3】活動四:展示廣州市一些能夠幫助我們維護權益的有關機構。
學生課前收集了廣州市一些能夠幫助我們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有關機構,由第五小組展示,并講解這些機構可以維護我們的什么權益。
教師在學生講的基礎上補充并引導學生歸納。 問題:為什么非訴訟是常用的有效手段?
教師:引導學生非訴訟手段與訴訟手段進行比較,找出原因。 教師總結:非訴訟手段省時,省力,能避免許多不必要浪費。
評析:通過本班學生課前的收集及上課時的展示,加深學生對維權途徑的理解,進一步突破目標2。
【過度】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后,如果采取別的方式仍不能解決問題時,我們應該怎么辦?
學生回答。
【4】展示材料:案例一:某公安派出所接到吳某求助電話后,未能及時趕到現場,致使吳某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為此,吳某將該派出所告上法庭。
案例二:被告人單某,連續盜用了20多個企業、事業單位,停放在路旁的大小卡車28輛作為犯罪工具,到14個菜場和食品廠等單位盜竊20余次。共竊得財物,價值人民幣6000余元。
4
案例三:一名高中生在路邊存放自行車并交了存車費,去取車時卻發現車沒了。當要求賠車時,看車人卻說不承擔賠車的責任。于是他將看車人告上法庭。
問題探究:①上述材料分別是屬于什么訴訟類型? ②這些訴訟類型有什么不同?
評析: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區分訴訟的類型和適用范圍,教師運用三個典型的案例,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區別訴訟的三種類型,達成目標3。目標3暗含著理解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識。
【4】活動五:習題評講。 學生:由第六小組講解習題。 教師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補充。
評析: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檢測目標2、3。
【5】活動六:由第二小組點評其它小組的展示情況,然后學生談感受與收獲。 評析: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突破目標4。通過學生談感受與收獲,教師引導升華,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發展。
這一框的知識分為六個任務,每個小組一個任務,同時要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任務,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小組合作能力,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化學生對維權的認識,讓學生明確生活中要依法維權,敢于維權,較好地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總結階段]
師: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既不能忍氣吞聲,更不能私下報復。首先向有關維權機構投訴、反映,以求幫助解決,因為非訴訟手段是維護權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如果得不到解決,就通過訴訟手段(打官司),因為這是最正規、最權威、最有效的手段。我們不僅要依法維權,還要敢于維權,同違法犯罪分子做斗爭,這是包括我們青少年在內的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框知識小結】
一、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
①法律服務所②律師事務所③公證處④法律援助中心 二、維護權益的有效手段:非訴訟手段和非訴訟手段 三、訴訟的類型
四、依法維權的重要意義。 五、如何與違法犯罪做斗爭?
表2 基于陳述的目標按分類表對“善用法律保護自己”教學活動的分析 知識維度
認知過程維度
1.記憶
2.理解
3.運用 4.分析 5.評價 6.創造
5
A.事實性知識 目標1(活動三:展示廣州市一些能夠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
B.概念性知識
目標2(活動二:依法維權的案例展示 活動四:展示廣州市一些能夠幫助我們維護權益的有關機構) 目標3(分析三個不同案例的行為)
C.程序性知識 目標1(活動三:展示廣州市一些能夠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 目標3(分析三個不同案例的行為)
目標4(活動六:學生談感受與
6
收獲 )
D.元認知知識
目標4(活動六:學生談感受與收獲)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描述及其評析]
【1】在對舉例后,教師引導學生知識歸納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集體回答,給予了肯定,即評價。
評析:對于簡單問題,要給予學生集體回答的機會,教師可采取即時的認可、評價,學生內心愉悅。
【2】在“各個小組展示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了評價。采取形成性評價,通過正式和非正式途徑獲取所需的反饋信息。
評析:非正式渠道,對學生的回答以語言、表情、行為來反饋評價。正式渠道通過小測、作業、提問、討論、交談來表現。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