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今別離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今別離(其一)》內蒙古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今別離(其一)》內蒙古省級優課
今別離(其一) 黃遵憲 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黃遵憲,熟讀成誦。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對比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黃遵憲詩歌革新的精神,增強學生寫作詩歌的興趣。 2.學情分析
學生對詩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對離情別緒能有一定的體會。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現。 教學難點:詩人在表現離情別緒上的新意。 4.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導入】情景導入
2003年6月29日溫家寶在向香港社會人士發表演講時,引用了一首詩。“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贈梁任父同年》)這就是中國近代詩人黃遵憲寫給梁啟超的一首愛國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黃遵憲的《今別離》。 【講授】合作探究
一、自學感知( 參看導學案 ) 1.了解黃遵憲:
黃遵憲,(1848--1905) 清末詩人。字公度,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光緒舉人,歷任駐日、英參贊及舊金山、新加坡總領事。后官湖南長寶鹽法道、署按察使。參加戊戌變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變起,罷歸。論詩主張“我手寫吾口”,以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倡導“詩界革命”。其詩長于古體,形式變化較多,語言也較通俗。對帝國主義侵略和清統治集團的腐朽頗多暴露,體現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等。。
2.朗誦詩歌并根據課下注解翻譯詩歌(參看導學案第五部分) 3.指導學生配樂朗讀 4.分組討論:
(1)從題材上來說,這是一首什么詩?抒發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2)本詩中所出現的意象都有哪些,這些意象有何特點?試著找一下。
(3)這是一首近代詩歌,在表現離情別緒方面與古代詩歌有什么不同?(結合柳永的《雨霖鈴》) (4)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色? 二.合作探究(10分鐘) 三.小組展示(10分鐘) 四.精講提升(10分鐘)
1.從題材上來說,這是一首什么詩?抒發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這是一首游子思婦詩,抒發的是一種離情別緒。
2.本詩中所出現的意象都有哪些,這些意象有何特點?試著找一下。 古:山川、(馬)車、(。┲
今:雙輪(蒸汽機輪船)、鐘聲(火車)、萬鈞柁(輪船的發動機)、輕氣球(汽艇) 今昔對比
古別離:行止自由、時間充裕,盡情敘情道別、纏綿悱惻,今別離:離別匆匆、分離迅疾,從而“益增中心憂”。
3.這是一首近代詩歌,在表現離情別緒方面與古代詩歌有什么不同?
(1)選用意象不同。古代常用寒蟬、長亭、雨、煙、霧、曉風、殘月極哀的景,渲染極凄清的意境。而這首詩卻選用輪船和火車為意象,給人新奇的感覺。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贊賞新式交通工具:“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所愿君歸時,快乘輕氣球。”這也使離別的情愁顯得不那么濃、悲。
(2)在對離別時的描寫上也不一樣。古人喜歡對離別時的場面進行精雕細刻。對于那一短暫時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現。而《今別離》“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寫出的是一種離別的匆匆。 4.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色?
對比手法。詩中圍繞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輪船與乘車舟離別的不同進行了對比描寫。在今昔對比描寫中,表現近代人的別離之苦和在別離觀上的認識。 【練習】達成目標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望江怨 送 別
[清]萬樹
春江渺,斷送扁舟過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恨殘照,猶有一竿紅,
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樹梢。
(1)這首詞的前四句描寫了怎樣的送別場景?(3分) (2)怎樣理解“怪人催去早”?請結合全詞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前四句描寫了一幅纏綿婉惻又悲涼寂寥的送別場景:友人乘舟遠行,詞人佇立江邊,春水渺茫,行舟遠去,愁云慘淡,小舟漸行漸遠,最后惟見比沙鷗還小的點點白帆。(春天的傍晚,詞人在江別送別友人,看著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漸行漸遠;天邊濃云片片,帆船越行越遠,比沙鷗還要小,詞人心中不覺愁云慘淡。)作者以景襯情、含蓄蘊藉地將離別時難舍難分的情緒表現韻味十足。
(2)詞人目送友人扁舟漸行漸遠,不忍離開;天邊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遠,比沙鷗還要小。而此時夕陽還有“一竿紅”,詞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著要早早離開,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詞沒一句言離別,一“怪”已使詩人的離別之情渲染到了極致,反常心理正好表達了(反襯)詩人對友人濃烈的不舍和留戀,足見兩人友情之深。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