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輸送血液的泵——心臟》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輸送血液的泵——心臟》北京市育英學校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第二課時)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位于課標中“生物圈中的人”這一主題之下,建議教師幫助學生形成“血液循環系統包括心臟、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運輸氧氣、二氧化碳、營養物質、廢物和激素等物質”這一重要概念。
依托教材為七年級下冊《生物學》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中血液循環部分。本課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于整本書內容來說,本節課所學習的血液循環系統是連接已學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及將要學習的泌尿系統的中間環節,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血液循環相關知識對學生理解人體各系統之間的聯系有重要作用。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共占用兩課時,其中第一課時重點介紹心臟的結構,第二課時介紹血液循環。本節課內容是對前幾節課所學習的血液、血管、心臟的結構等知識的總結和提升,學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血液、血管、心臟的結構相關知識基礎之上,才能夠正確認識血液循環。
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復習鞏固之前的相關知識,并幫助學生識記血液循環路線以及理解血液成分變化和血液循環的意義,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進一步強化生物學中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感受生命的精巧與奇妙。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通過本章前幾節課的學習,對血液循環這個詞并不陌生,也能體會其對于人體、對于生命的重要作用。學生已經知曉了血液循環系統中一些零散的概念,例如已經知道了血液的成分、血管的分類、心臟的結構,但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將這些瑣碎的知識片段正確拼接。
他們大多思維活躍,對于生物學的知識充滿好奇,尤其對于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興趣極高,但耐心、專注度較差。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積極參與課堂,但語言比較生活化,缺乏科學性生物學語言規范。上課參與性高,但課下復習鞏固少,所以短時記憶能力較強,將知識轉化為長時記憶較難。因此,在課堂中我希望在教學設計中突出興趣導向,從生活中常見實例出發,調動學生積極性。融入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探究能力的訓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幫助他們在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知識記憶、規范科學語言描述。
本節課內容血液循環知識復雜,信息量大,生理過程過于抽象,對七年級的同學們來說有一定難度。因此還需要教師進行充分引導幫助學生建立重要概念。學生對于過難、信息量大的知識學習存在著抵觸情緒,因此在導入部分需要創設一個輕松、活潑的生活情境,這樣可以提升他們對本節課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夠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2.能簡述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變化和原因,物質交換過程。 3.能闡明血液循環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1.能夠根據心臟與血管連接的方式,還原血液循環路徑,建立血液循環的管道系統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2.通過模型拼接活動,提升用己有的知識和經驗構建新知識的能力、動手操作及合作學習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
1.認同血液循環的過程依賴于心臟、毛細血管等的結構,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感受生命的精巧與奇妙。
2.關注血液循環在醫療等方面的應用,形成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相關問題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血液循環途徑,設計并制作血液循環路徑模型,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五、教學難點
建立動態的血液循環流動和物質交換過程。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軟管、鐵絲、鐵絲網、收納盒等模型制作材料;自制定格動畫視頻等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引入 【創設情境】某同學得了肺炎,醫生給
他左手靜脈注射青霉素,青霉素是沿著怎樣的路徑到達肺部的呢?通過今天的學習內容,我們來嘗試解決生活中類似的問題。 聯系生活實際,了解血液循環在醫療上的應用。 思考,
進入新課——血液循環 創設情境,貼近生活,關注醫療、科技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回憶舊知 帶領學生回憶上節課關于血液、血管、心臟的結構的知識。
【提問】1.心臟四個腔名稱是什么?2.與心臟四個腔相通的血管分別是什么?3.心房與心室、心室與動脈的血流方向是怎樣的?4.什么結構保證了血流方向是一定的?5.各心腔的心肌壁薄厚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觀察并結合已學知識,回答
問題。
體會心臟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復習舊知識,為本節課學習搭建平臺。
血液循環途徑
心臟的結構特點保證了血液順利通過心臟并獲得動力,在身體內循環流動,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路徑。血管與心臟怎樣的連接方式才能形成這個循環呢?
【模型拼裝】組織學生根據心臟結構、血管等知識,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模型,還原體內血液循環路徑。解決心臟與血管連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連接的關系等問題。
活動時長為3-5分鐘,并請1-2組學生代表分享他們的想法。 【板書】梳理血液循環路徑。
四人小組合作,先確定每種材料所模擬的身體結構,后
設計血液循環路徑并組裝,在操作中識記血液循環途徑。根據已有知識事實不斷優化模型。
小組代表利用實物投影進行展示交流。
兼顧不同學習類型學生習得特點,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血液循環路徑模型,并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優化模型,便于學生對知識記憶和提取。
血液循環過程中血
液的變化 回顧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相適應。提問肺泡與血液發生了什么樣的物
質交換?
回想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復習毛細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回答新
進一步體會生物學中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
3
【動畫】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總結學生的回答,比較動脈靜脈和動脈血靜脈血兩組概念,并進行區分。 【模型改進】修正路徑,解決新問題:用2種不同顏色的鐵絲穿過軟管,模擬血液流動過程中的物質交換。 【小結】板書梳理血液循環過程中發生的物質交換。
【配音活動】利用定格動畫將靜態的模型變成動態過程,說明動起來的是模擬一滴血中的多個紅細胞,提示他們會變色,在哪變色?為什么變色?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紅細胞你能說明自己在這趟旅行中的經歷嗎?
要求:確定旅游路線,說明旅途的起點和終點,各“景點”名稱,發生的“重大事件”。
【思考】動脈中流動脈血,靜脈中流靜脈血。正確嗎? 【拓展作業】A層:思考動脈血中氧含量高,營養含量也高嗎?
B層:《假如我是一個紅細胞》課本劇
問題。
完善模型,表示出動脈血靜脈血及物質交換過程
聯系本節課所學內容,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完成以《一滴血的旅行》為題的配音活動。
練習3分鐘。
學生代表嘗試配音。 若無時間可課下繼續完成
思考,回答問題
念。
建立動態的血液循環流動和物質交換過程。
學以致用 【走進生活】回到上課最初的問題:某
同學得了肺炎,醫生給他左手靜脈注射青霉素,青霉素是沿著怎樣的路徑到達肺部的呢?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其中的理論根據有很多方面。請你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粗淺的解釋一下這句話。
并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總結出正確答案。
學會選擇正確的用藥方式,關愛健康。
回扣導入的話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關愛健康、敬畏生命的情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