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客觀認識自我
所屬欄目:心理健康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客觀認識自我《認識“多面”的自我》廣東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客觀認識自我《認識“多面”的自我》廣東省優課
認識“多面”的自我
【教學對象】高中一年級學生 【教學設計】
一、教學理念
(一)自我同一性理念
根據埃里克森心理社會期的理論,人的一生是一個生命周期,可分為八個發展階段,其中,第五階段的青少年期,從12歲到18歲,是關鍵中的關鍵。而這一人生關鍵階段的發展任務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亂”。所謂“自我同一性”就是“我就是我”的強烈感受,是青少年對自我的本質,自我的人生體驗等同他人相區別的一種前后一致的自我意識。“自我同一性”中包含了對成長中的自身日益增長的信任,為應付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做好準備。
(二)體驗式學習理念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組織行為學教授大衛·庫伯提出了體驗式學習理論。他認為有效的學習應是這樣的過程:“始于體驗,進而發表看法,由此引發反思,既而形成理論,并最終把理論所得應用于實踐的過程。”該理論強調教師的作用在于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情境,啟發思考,寓樂于教,讓學生在體驗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三)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三階五步”設計理念
陳海德等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設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五個步驟,簡稱“三階五步”,三階即“導入—展開—結束”。展開環節中又分成三個步驟,分別與認知目標、態度與情感目標、能力目標相對應:
(1)What環節:讓學生認識普遍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完成認識目標;
(2)Who環節:讓學生試圖分析和反思自身問題,在反復體驗中形成積極的態度和情感; (3)How環節:啟發學生思考“怎么辦”,領悟問題解決的方法。
二、選題依據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5修訂)》的相關內容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5修訂)》明確指出,高中階段學生的教育目標為: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樹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培養積極的人格特質,提升人格魅力
等;要幫助高一學生增加自我認識:深入了解自我的三個維度(生理我、心理我、社會我),對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進行合理分析,恰當地進行自我定位。本課據此設計。
(二)理論背景
喬哈里窗理論:美國心理學家JoeLufthe和HarryIngam(1969)從自我概念的角度對人際溝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據:“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這兩個維度,依據人際傳播雙方對傳播內容的熟悉程度,將人際溝通信息劃分為四個區:開放區、盲目區、隱秘區(又稱隱藏區)和未知區(也稱封閉區),這個理論稱為“喬哈里視窗”
三、教學對象分析
高一學段,學生正處于“心理自我”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亦是自我對自己的看法、角色任務認定與社會地位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生在思考“我是誰”的時候,常常會從自己的性格、能力、興趣愛好、人際關系、與環境互動等社會生活經驗里,得出對自己的主觀看法。同樣,他們也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和期待,并愿意從多種渠道了解自己。本課希望通過提供同學之間匿名交流,真實地反饋同學之間的印象和期待,結合“喬哈里窗”理論,多維度認識自己,讓自我認識更加客觀、全面。
四、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了解“喬哈里窗”理論
(二)態度與情感目標:幫助學生深入、細致地探索自我,認識自我的“多面”
(三)能力目標:引導學生接受他人的反饋,從更多角度認識自我,樹立更客觀的自我
形象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喬哈里窗”理論,幫助學生深入、細致地探索自我 難點:引導學生接受他人的反饋,,樹立更客觀的自我形象。
六、課程結構 全課教學結構如下:
(1)學生匯報研究性學習課題結果《我校高一學生自我了解程度的初步調查研究》,了解高一學生認識自我程度現狀;
(2)真誠回顧,完成《未完成的自己》,初步探索自我形象;
(3)知識學習: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喬哈里窗”理論; (4)朋輩互助,認識他人眼里的我; (5)總結提升,拓展提高。
教學內容分為五個環節兩大板塊。環節(1)(2)(3)為第一板塊,包括導入、體驗認識
自我的環節和介紹理論;環節(4)(5)為第二板塊,引導學生看到他人眼里的我,并積極應對出現的情況。 七、教學策略
以學生體驗為主,教師講授為輔的教學策略,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采用活動體
驗法、分享感受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八、教學準備
課件、一張印有“未完成的自我”和“喬哈里窗”的素材、信封、12張小卡片、筆
九、教學過程 序號 過程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一、情境引入
科學調查,引發思考
學生匯報研究性學習課題成果《我校高一學生自我了解程度的初步調查研究》。
小結提升:進入青年期14-18歲,自我認識不斷提高,追求更高程度的客觀性。
二、情境推演
真誠回顧,認識自我 通過內省認識自己,完成任務一:“未完成的自己”。
引導學生討論反思,分享個人感受。
知識分享,多維提升
1、學習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喬哈里窗”理論;
2、把任務一“未完成的我”中的內容按照“喬哈里窗”進行分類,填進去,可以適當地擴充。
向學生介紹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
模型“喬哈里窗”理論。小結:人
容易發現自己的“公開區”,處理自己的“隱秘區”,往往對“盲目區”知之甚少。
朋輩互助,認識“別人眼里”的我 信封漂流,把手中6張優點卡、6張缺點卡分別寫給12位同學,放在他的信封里,卡片上寫自己對他的看法(優點或缺點)。
分享與討論:如何面對我們收到的缺點卡?收到很少的卡片怎么辦?
三、情境升華
思辨分享,升華總結
1、分享感受,提出疑惑
2、總結升華 引導,分享:人都是多面的,這是我們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面對盲目區,我們可以選擇接納而非逃避。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