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章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_河南省 - 鄭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章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_河南省 - 鄭州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一、課程資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是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第三節,是本章中最重要的一節,教學內容也是最多的,這節內容構筑了整個循環系統的知識體系,它上承接了人體的營養與呼吸,下引領了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所以在整冊教材中處于中心的位置。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有關血液、血管的知識,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學習興趣濃厚,“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有所提高,理解能力稍有進步,但還不理想,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多種學習形式去獲取知識。 資源開發和利用:
本節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可以說是非常豐富,新鮮的動物心臟(豬心、雞心)、心臟模型、心臟的掛圖都可以使學生對心臟形成直觀的感性認識;血液循環的電動模型和掛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學生日常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媒體中有關心臟病治療的消息或報道;教材中關于血液循環發現的文章等。 二、教學策略:
本節教學內容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心臟的結構,第二課時學習血液循環的知識,本節是第二課時—血液循環,在學生的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血液循環的插圖和模型,再總結相關的概念和知識,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循環的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意義及相互協同的關系; 2、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特點;
3、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4、進一步認同生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生理功能相適應的正確觀點;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血液循環的途徑和意義,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區別 難點:血液循環的途徑和意義; 五、教學流程:
復習導入:辯識心臟四腔的結構名稱,與之相通的血管名稱,心臟的工作過程。 教師提出相應的問題,學生積極舉手搶答,教師及時給予鼓勵。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74《血液循環的發現》,從而對血液循環的發現歷史有所了解,并認同科學的發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然后教師給學生出示本節的學習目標:
結合血液循環圖,掌握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概念和途徑; 掌握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并說出血液成分的變化; 會運用血液循環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自學提綱,進行自學,可以討論,教師則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巡視,收集學生在自學中表現出來的比較集中的問題,或對個別學困生進行單獨輔導。 集中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共同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在學生的自學基礎上,再對這部分抽象的知識進行理解和學習,效果會比較好。
集中釋疑:教師首先結合血液循環的圖解,說明體循環的過程,邊敘述邊進行板書,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和理解體循環的過程,然后請一名學生到講臺前講解肺循環的過程,并要說明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學生講解過程中教師和其他同學注意聆聽,對其的講解給予鼓勵評價,不準確的地方則加以指正,教師再進一步指導學生用圖解或表解的形式將體循環和
肺循環的過程表示出來,形式不要求完全一樣,只要表達清楚就是好的。 然后教師利用血液循環的電動模型向學生展示血液循環過程,非常地直觀和形象,如果剛才的自學和教師的講解還是不能幫助全部學生理解血液循環的過程的話,那么觀看了這個電動模型的演示以后,會使全體學生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從而對這部分知識形成深刻的印象。
觀看過程中,教師指著模型中不同顏色的燈問學生這是代表什么意思,學生會馬上說出,這表示的是不同成分的血液,就是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區別,然后教師讓學生快速找出暈兩個概念并進行記憶,隨機提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時會有細心的同學發現,為什么從小腸流出的血液顏色不是藍色的,而是呈現出一種深黃色,教師進行點拔,“小腸是消化系統中一個什么樣的器官?”學生會聯系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從而明白,從小腸流出的血液運載了很多的營養物質,所以用不同的顏色加以表示出來。 教師對學生的表現加以鼓勵。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P79中的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然后請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心血管疾病治療方面的最新技術,學生以小組為代表進行了匯報展示,很好地鍛煉了學生間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對信息進行收集和處理的能力。
小結升華:新課學習過程結束后,請學生自由發言,說出學習后的收獲和感悟,教師則進行聆聽和鼓勵,這個環節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知識進行歸納和梳理的能力。
鞏固練習:教師結合學習內容,選取一些典型的習題,以小黑板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完成有關問題的解答。可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反思:
本節教學內容比較多,且又是本冊教材中很重要的一節,所以在備課時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和設計,充分利用了各種教具,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形成直觀的感性認識,這樣可以使學生理解得深刻,記憶得持久,在學習方式上既有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又有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比較符合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
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方面: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充分,也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充分開發和利用了各種形式的課程資源,而且經過了兩年來的實驗研究,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方面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