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東莞市,藻類,苔蘚,蕨類植物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東莞市初中生物優質課《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東華(附課件+教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東莞市初中生物優質課《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東華初級中學-楊波-課堂實錄
課題名稱:《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課題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章第一節
教師姓名 | 楊波 | 所在學校 | 東華初級中學 |
聯系電話 | QQ郵箱 |
課標要求 |
1. 突破傳統的學科體系,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 2. 系列化、多樣化的科學探究活動,注重科學方法教育; 3. 重視能力培養的梯度設計,注重對生物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4.注意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 |
教材分析 |
1.知識主線 綠色植物的種類多、分布廣,養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決定著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本節內容既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植物各大類群的主要特征,也十分注意引導學生了解它們與人類的關系或在自然界的作用。 2.內容地位 本節介紹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它們均可利用孢子進行繁殖。但是,考慮到“孢子植物”這樣的名稱對于初一學生來說還比較陌生,因此,教材中沒有采用這樣的節標題。同時考慮到這幾類植物中,尤其是藻類、苔蘚植物與多數學生的生活經驗有一定的距離,教材對它們的特征僅作了簡要介紹。蕨類植物是孢子植物中的高等類群,較容易地觀察到孢子囊群,因此教材在介紹蕨類植物時,才談到“孢子”。緊接下來的第二節介紹種子植物,種子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植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從生物進化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本節內容是第二節《種子植物》的一個鋪墊。 3.各欄目的價值 本節的“想一想,議一議”提示學生,藻類植物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一滴普通的池塘水中可能就有很多藻類植物,由此提高學生學習這一節的興趣。 本節對藻類和苔蘚植物的闡述,都是結合生活中的關現象介紹常見植物,再安排“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它們各自的形態、結構特征,分析它們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的關系。之后介紹它們與人類的關系。教材在蕨類植物這部分內容里,沒有安排“觀察與思考”等活動,而是圖文結合進行敘述。注意突出蕨類植物有輸導組織這一特征。而蕨類植物的孢子囊群一般都比較容易觀察,以此為例,說明這三大植物類群共同的繁殖方式——孢子繁殖。最后介紹了今天我們使用的煤主要來自生活于2億多年前的高大植物蕨類植物遺體。 本節教材正文后安排的“社會·技術·生活”,安排了閱讀材料“微藻與生物柴油”,是本次修訂新增的,可以引導利用課余時間關注這一研究領域的成就。 |
學情分析 |
1.學生的起點狀況分析: 1.1知識基礎:學生對綠色并不陌生,但未能區分它們或者說未能說出它們的形態結構,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利用導學案進行自主疏理,通過調查或資料收集進行了解; 1.2能力基礎:學生認識了部分觀察工具,但操作能力仍有所欠缺; 1.3情感態度(學習態度):東華初一的學生非常喜歡到生物實驗室上課,因為他們可以動手;他們也非常喜歡生物課堂,因為問題多,答對加分也多。 2. 學生的潛在狀況分析: 2.1學習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狀況 有些學生的回答中,涉及生物術語的表達不夠科學;有些學生在觀察中,可能會運用多種工具,耗時較長;某些學習小組成員課前并沒有開展調查或資料收集,對知識的消化能力不強……另外,學困生在動手操作方面不規范,回答不夠積極,這些都需要教師引導。 2.2學習過程中可能發展的狀況 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更喜歡生物課堂。他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習目標。同時,他們會更熱愛自然,愛護環境,關注生物前沿科技。 |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
教學重點: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主要結構特點以及它們與人類的關系 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主要結構特點 |
教學策略 |
本節內容主要采用合作學習模式,它是一種通過小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在東華初級中學初一年級,已全面開展體驗式高效課堂模式。每個班都有九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有組長,有發言人,有紀檢員,有記錄員。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應地進行小組加分(10分,8分和5分),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回答的積極性。 本節內容的引入:通過對他們課前的準備(調查表,收集的資料)進行表揚,展示他們的成果,讓他們知道課前自主梳理的重要性,也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 本節內容的開展: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節內容的設計,主要就是觀察與思考,就是學習生物的基本技能。讓學生對觀察工具的選擇,是對他們之前學習的一種檢測。通過肉眼或借助工具觀察這三類綠色植物,才能更好地認識它們結構特點。 本節內容的深入:學科之間知識的滲透,更能體現大自然的美。從古到今,生物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本節用了三句詩進行過渡,分別介紹了三類“綠”。“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動手觀察,得出這三類植物的生活環境、形態結構和關系/作用(與人類的關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 本節內容的總結:安排了學生表演。從生活中來,從生活去,寓樂于學,避免教師過多的說教,畢竟學生才是課堂上的主人。讓學生明白,每種植物都有的特點,每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尺有所短,寸有所短”,做到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情感教育的升華;另外,讓學生根據結構特點,將這些“植物”按低等到高等的順序排起來,既好玩,也為生物進化的學習作鋪墊。 本節內容的鞏固:導學案中的《知識網絡》和《鞏固訓練》,這是對學生是否完成本節知識目標的最好檢測。當然,初一生物某些章節篇幅過大,一般只要求完成書本中的練習;如果章節內容比較少,一定要完成導學案中的習題。由于時間有限,本次習題放在課后,學生完成后校對答案,教師隨機抽查,看完成的效果。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分享他們課前的勞動成果,有效地解決了選擇觀察工具的問題,高效地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 |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 (1)對比說出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生活環境、形態結構特點。 (2)分別說出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 2.能力目標: (1)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展示自我能力。 (2)通過對圖片的觀看、實物的觀察,培養和訓練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驗大自然的美麗,激發發奮學習、將來報效祖國的美好愿望;同時培養辨證地看待生物進化的觀點。 |
教學環節 | 教學目的 | 教師行為 | 學生行為 |
引入新課 |
1、溫故知新; 2、明確本節課題; 3、為學生提供展示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簡要地回顧第二單元的知識內容; 自然界中的綠色植物已發現的有50多萬種,可以分為四大類群: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今天先學習前三大類綠色植物。 引導學生認識孢子。 加分提示,表揚優秀者,展示學生的調查表及收集到的資料(實物、相片和文檔)。強調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回想上節課觀察草履蟲的情形; 簡單地區分種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說說他們的勞動成果。說出調查地點及收集資料的來源。 |
選擇觀察工具 |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強化學生已有的生物技能。 初步觀察,了解這三類植物的形態特點。 |
要求學生肉眼觀察判斷實驗桌上的這些植物分別屬于哪些類群。 (對準確回答的學生所在小組加分——以下環節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簡要地介紹在桌面上的觀察工具和儀器,引導學生在觀察這三類植物類群時選擇適當的工具。 有了合適的工具,下面我們就從生活環境、形態結構和關系/作用(與人類的關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來學習一下這三類植物。 |
學生快速觀察,能準確說出實驗桌上的植物名稱,并看到了腎蕨葉片背面的孢子。 引導學生說出放大鏡用來觀察苔蘚植物,可以制作臨時裝片,利用顯微鏡觀察苔蘚植物的葉肉細胞。 |
教學內容 (一)藻類植物生活環境、形態結構和關系/作用(與人類的關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 |
學科知識的滲透,引起興趣。 利用多媒體及實物,讓他們更好的了解藻類植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能力。 解析某些藻類不是綠色的原因。 聯系生活實際,關注前沿科學。 |
第一類綠,通過古詩過渡。“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描寫的是哪類植物。為什么變綠?受哪種非生因素影響?引導學生區分淡水藻類和海洋藻類。 按課本P73“觀察與思考”分小組討論,完成其中的三個問題;并將答案填入導學案P31的【知識網絡】中。(提示結合調查表) 教師巡示,指出存在問題。展示海帶(由于某些藻類植物含有藻紅素和藻黃素,所以不顯綠色),分析固著器。為正確回答的小組加分獎勵。 微藻與生物柴油。 |
學生回答“藻類植物”。 學生觀察課本,得出答案。 學生用鑷子夾起燒杯中紫菜,用放大鏡進行觀察,討論。 學生回答相關問題,填寫導學案。 課外閱讀。 |
教學內容 (二)苔蘚植物生活環境、形態結構和關系/作用(與人類的關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 |
學科知識進一步滲透,生物與語文的關聯。 利用多媒體及實物,讓他們更好的了解苔蘚植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能力。 聯系生活實際,關注身邊環境。 |
第二類綠, 通過古詩過渡。“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描寫的是哪類植物。 按課本P75“觀察與思考”分小組討論,完成其中的三個問題;并將答案填入導學案P31的【知識網絡】中。(提示結合調查表) 對學生的實驗作及時進行糾正,對實驗進行引導,提示,小結。 為正確回答的小組加分獎勵。 聯系東華校園的苔蘚植物,引導學生說出它是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因為它的葉肉細胞很薄,會被二氧化硫毒死。 |
學生回答“苔蘚植物”。 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苔蘚植物;制作苔蘚植物葉肉細胞的臨時裝片。 學生回答相關問題,填寫導學案。 東華校園的空氣質量好,沒有污染;泥炭是重要的燃料資源。 |
教學內容 (三)蕨類植物生活環境、形態結構和關系/作用(與人類的關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 |
學科知識再次滲透。讓他們知道,前人早對這些植物留意。 利用多媒體及實物,讓他們更好的了解蕨類植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能力。 融匯貫通,鞏固學過的知識。 學會比較此三類植物的結構特點的異同。 |
第三類綠,通過古詩過渡。“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前半句描寫的是哪類植物。為什么變紅?(解析:由于滿江紅含有花青素,成熟時顯紅色) 展示部分蕨類植物圖片。小組討論,完成其中的三個問題;并將答案填入導學案P31的【知識網絡】中。(提示結合調查表) 為正確回答的小組加分獎勵。 設置問題:如將現代蕨類植物埋在地下,會有什么情況。 引導學生說出,蕨類植物適應陸地環境的能力比前兩類植物更強的原因。 |
學生回答“蕨類植物——滿江紅”。 引導學生說出這些植物的名稱。 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腎蕨和華南毛蕨背面的孢子,回答相關問題,填寫導學案。 會被細菌等分解,因為現在的氣候條件和地質條件等,均和當時不一樣。 蕨類植物有根莖葉,有專門的輸導組織。 |
課堂小結 |
“你來小結, 我來表演”。 寓樂于學, 情感教育。 |
把時間交給學生,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 引導學生了解生物進化的順序,作適當小結。 |
參與表演的同學非常興奮,其他觀看的同學也心領神會。 |
鞏固訓練 | 鞏固已學知識。 |
布置導學案。 提示:沒有完成苔蘚植物葉片觀察的同學,可以課后繼續觀察。 |
完成導學案。 制作苔蘚植物葉肉細胞臨時裝片,觀察。 |
課外實踐 |
學以致用。 |
課外提供所需材料,及時指導。指導學生調查東華校園的這三類植物,并如實記錄在調查表上。 |
學生繼續調查或收集資料。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