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東莞市,探究細菌,真菌的分布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東莞市初中生物優質課《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年玉娟(附課件+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東莞市初中生物優質課《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東城初級中學-年玉娟-課堂實錄(附課件+教學設計)
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學設計
教師姓名 | 年玉娟 | 所在學校 | 東莞市東城初級中學 |
聯系電話 | QQ郵箱 |
分冊、章節、課題名稱 | 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第四章 第一節 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第2課時 |
一、教學分析 | |
課標要求 |
1.說出細菌和真菌分布的特點 2. 理解科學探究方法,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3.通過”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活動,豐富學生對生物技術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理解生物技術的作用 |
教材分析 |
1.知識主線: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嘗試設計實驗“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的方案——>分析討論,完善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展示成果——>拓展提高。 2.內容地位:《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第2課時,教材通過“探究實驗”幫助學生親自體驗細菌、真菌的分布廣泛、理解了科學的探究方法,豐富了對生物技術的感性認識,同時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了解身邊的生活環境,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
學情分析 |
1.學生的起點狀況分析: 1.1知識基礎:在第1課時的學習過程之中,學生已經形成了“細菌、真菌分布廣泛”的觀點,具備了“菌落”的知識基礎,為本節課探究活動的開展做好了鋪墊。 1.2能力基礎:學生初步認識到科學探究實驗的過程,有一定的評價實驗方案的能力,但還未具有完全獨立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需要通過教師的指導和橋梁架設,提高開展探究實驗的能力。 1.3情感態度:從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來看,學生迫切地希望開展實驗課程,對細菌真菌等微小生物興趣濃厚,對環境的探索充滿好奇和問題。 2. 學生的潛在狀況分析: 2.1學習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狀況:學生可以順利地從情境中提出問題,作出假設,但是可能無法獨立設計出實驗方案,不理解探究實驗的過程,不明確對照實驗的變量設置,因此無法順利開展實驗。 應對策略:教師給予恰當的知識框架,在科學探究實驗過程之內來設計方案,較難實驗方案給予提示或指導。 2.2學習過程中可能發展的狀況。 學本節課是一節探究實驗課,學生學習采用小組合作實驗、分析與討論、更改與完善的方法來達成學習任務。預測學生參與程度較高,在“分析與討論”之后,能成功地達成學習任務。 |
教學重點、難點 |
1. 教學重點: 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說出細菌和真菌分布的特點。 2. 教學難點: 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
教學策略 |
本節主要運用了拋錨式教學策略,采用了“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拓展與遷移”的教學模式,設計了“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評價方案—實施方案—拓展提高”的教學過程,具體教學方法包括:小組合作學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協作設計實驗方案,理解科學探究方法,感受自我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學案指導法—在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知識、能力基礎的前提下,在學案中為學生搭建了高度適宜的腳手架,給予相宜的指引和幫助; |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 1.1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 1.2理解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1.3學會設計探究實驗方案。 2.能力目標: 2.1通過設計實驗方案,提高設計實驗的應用能力。 2.2通過合作式實驗,提高協作與高效解決問題的能力。 2.3通過動手實驗,提高了實踐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1通過“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實驗,認同細菌和真菌分布廣泛,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關注空氣質量與個人健康。 |
二、教學過程 | |||
教學環節 | 教學目的 | 教師行為 | 學生行為 |
一、 創設情境 |
使學生在一個完整、真實的生活問題背景中,產生學習的需要,同時引入本節課的探究主題 |
1、展示:圖片(牛奶密封時的保質期為七個月,打開后2天就會變質) 2、提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 3、提出問題:空氣中有細菌、真菌的分布嗎? 4、引入探究主題:怎么樣設計一個實驗檢測空氣中有無細菌真菌的分布 |
1、觀察、思考 2、回答:牛奶變質的原因 3、思考:如何初步設計實驗 |
二 提出問題 |
1.逐步引導學生接近解決問題方法的重點。 2.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動機。 3.讓學生了解培養細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
1.展示:圖片(卡通形象) 2.引導:在肉眼可見的情況下,通過觀察是否有菌落,判斷空氣中是否有細菌、真菌 3.提問:怎么樣將空氣中的細菌真菌培養成菌落 |
1.討論:如何在肉眼可見的情況下進行此檢測實驗 2.回答:用培養皿來培養 3.自學:培養細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4.歸納:培養細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
三 設計方案 |
1.學生在學案指導下設計出實驗方案的雛形。 2.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式學習 3.學生理解科學探究方法的過程 4.體會自我評價實驗方案 |
1.學案指導:在學案上設計好適宜學生難度的探究實驗步驟表格 2.分組:兩名同學為小組 3.提出要求:時間限制、討論音量以及期望成果 4.展示評分標準:隨學案附有評分標準,告知評分方法 |
1.討論和填寫實驗設計方案 2.向教師尋求幫助 3.結合評分標準,自我評價 |
四 展示、分析與評價實驗方案 |
1.指點誤區,為實施方案提供合理的指向。 2.使學生了解什么是對照實驗?什么是變量?在此實驗中,怎么合理設置變量 3.幫助學生理解空白對照組的意義 |
1.選取學生設計出的實驗方案并展示 2.分析并評價實驗方案 3.提問:空白對照組的作用 4.展示:培養皿 5.提問:通過此培養皿中的現象,能得到結論:“空氣中有細菌真菌的分布”嗎? 6.展示:培養皿 7.提問:現在能得出上個結論嗎? 8.總結:空白對照的作用在于排除無關且可能發生的實驗干擾如高溫滅菌失敗。 |
1.聆聽并參照自己的實驗方案 2.參與分析展示出的實驗方案 3.更正并完善實驗方案 4.觀察培養皿,發現培養基上布滿菌落 5.回答:能或不能得出結論 6.再次觀察,對比發現空白對照組無菌落出現,理解空白對照的意義在于:排除干擾因素。 |
五 實施方案 |
學生可以實施自己設計出的方案,并體驗動手的樂趣。 |
1.發放實驗材料 2.查看并及時指導學生實驗過程 |
1.開始實施方案 2.相互協作 3.尋求教師幫助 |
六 拓展提高 |
學生可以遷移應用新學到的知識; 提高學生對探究實驗方法的理解 |
學生將培養皿暴露在空氣中需5分鐘,這5分鐘內,老師展示拓展問題:不同環境的空氣中細菌真菌數目有區別嗎? |
在上一個實驗方案的基礎上,共同完成新的設計方案 |
七 展示與交流 |
學生在成果展示與交流體驗實驗成功的成就感 |
1.展示學生的培養皿 2.展示學生【拓展提高】中的設計方案并點評 |
1.聆聽并思考 2.展示成果 |
八 總結 |
歸納總結本節課學習情況 |
總結: 1.展示本節課教學提綱: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以及細菌和真菌分布廣泛 |
1.聆聽 2.歸納 3.重溫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
三、教學評價 | |||
本節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設置立足于課程標準,并且還針對具體的學情創造性地改編教材,而非照搬教材。教學結構設計合理,條理清晰,由淺入深,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師能引導學生設計方案,幫助學生完善方案,最后又展示學生的實驗成果讓學生體驗實驗過程的快樂。學生學習主動且自覺,課堂表現令人稱贊,他們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付諸實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理解了探究實驗的步驟以及認識到細菌真菌分布廣泛,同時更加關注空氣質量以及個人健康。教學難度與深度適宜學生的認知基礎,教學效果達成度較高。 整個教學過程流暢,時間分配合理,教師提出的問題具有思考價值,有目的有深度,能引導學生思考。課程結束后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食糧,還體驗到自主協作學習以及科學探究的樂趣。 |
|||
四、教學反思 | |||
經過對學情的調查,筆者將教材上“檢測洗手前后細菌真菌”改為難度適宜 的“檢測空氣中有無細菌真菌的分布”,并在“拓展提高”環節安排難度提高的實驗方案設計。 筆者發現本班的學生并不能說出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很難要求他們短時間內設計出一個完整的實驗方案,于是,教師設計了學案為學生搭建腳手架,給予提示或以填空的形式呈現出具體步驟。 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了以下學習過程:設計方案——共同分析方案——完善方案——實施方案——展示實驗成果。筆者對于學生出現的“失誤”,并沒有否定,而是引導學生從失誤中吸取經驗。探究實驗重在讓學生真正參與探究過程,理解科學的探究方法。 筆者有以下反思:(1)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將學生拉入自己備課時建好的教學框架中,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這樣,學生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力難以得到發揮。(2)教學怎樣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保護個別學生較高的領悟能力和創造力?如:學生基礎不一,有少數學生很快想到了完美的實驗方案,那么接下來的教學過程是無效的, 回顧專家型教師的課堂和教學設計,筆者發現他們講課時語言精煉,關鍵點提出指引導性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達成學習效果,如果我為學生創設情境之后,不著急指導,而是信任學生,由他們發現問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再進行指導,則更能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力。 在拓展提高環節,筆者設想可以設置難度不一的題目,給予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既可實現層次教學,又可培養學生的好勝心。 |
|||
參考文獻: 【1】楊計明. 生物教與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21-223. 【2】胡繼飛.生物學課程與教學論[M]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9-99.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